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当前视点!迪奥“马面裙风波”的后观察:我们真正丢失的是什么?

  • 2023-05-31 10:12:04 来源:腾讯网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被我晾了快一年的热点,终于敢拿出来说一下了。

之前不说,是因为在某些情绪裹挟之下,这件事就像顶流明星去演了一部主旋律电影,点评演技和剧情,统统会被贴大Z报。很多人的言行也就像顶流粉丝一样,心里明知道giegie不行,但顶着主旋律就敢抱团举报挂黑扣帽一条龙。

常有人私信我:某某科普博主也开店了。我说,我从混汉服圈就被说有家旗袍店(以前玩汉服还沾旗袍属于圈内社死行为),结果现在连xx小组就撕到明面上了,我还在我孤独的看客。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像其他科普号那样在热点的第一时间去顺应舆论或者刻意唱反调,以换取巨大的流量。虽然,我也爱钱,但我更珍惜自己的表达。

△ 图片来自知微数据

△引发争议的迪奥裙子

迪奥这件事的是是非非就不多说了,以后有机会可以聊聊我对于马面裙起源的看法。但这个热点最大的利好,或者说,各界表达出来希望引导的结果,是普通民众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认识中国古代服饰的美,尤其是马面裙的传承历史十分完整,一直沿用到近现代,并在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遗存。

△ 少数民族中的马面裙(图源见水印)

谈一个有意思的观察,可以从媒体报道所附的马面裙图片看出不同媒体自身的能力高低。有的贴明代文物,有的贴清代文物,有的只贴了汉服商家图,有的贴的就不是马面裙(只是具有马面裙类似的结构)。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在证明,中国的古代服饰文化好像真的不怎么得到尊重,哪怕这些第一时间战队了的媒体。从我内心来说,我也不想成为的也是这种媒体,看似第一时间表态、站队、抨击全套流程走完,流量拿到、赞誉拿到,但对马面裙、对中国服饰文化来说,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就变得更微妙了。

因为后面的话会得罪很多人、很多商家,所以我们先讨论一个话题,服饰文化的传承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汉服爱好者会认为是形制(不同人对于形制的理解不同,这里采用汉服圈侧重剪裁的理解),迪奥马面裙之所以会惹起争议,我也看过另一方的一些陈述,焦点都在于这种“形制”是不是真的独有、真的特殊到在不知中国马面裙的情况下就完全做不出来

△ 截图自微博用户@那央

我个人觉得,这个方向是错的,服饰文化传承里最重要的是内涵与审美,越是面对迪奥这样的西方的世界的品牌,越是要强调具有地方特性(Localization)的内涵与审美。(关于抄袭这点为何不能成立,已经有很多

知识产权专业的解说

过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那些)

以马面裙为例,发展到民国就已经只保留了马面裙的外观,结构变成了筒裙,而它所保留的审美则是从马面裙在清代的分化发展而来的。

△ 二十世纪初,黑色缎裙,图源丝博

比如乍一看与时装半身小黑裙分不出你我的这黑,其实是从阑干式马面裙发展而来。清代时马面裙的侧面合抱褶简化为三角裁片,并在裁片上装饰绲镶。即便民国时的装饰已经被简化,成了一条纯黑裙,这种阑干式的细边依然得到保留,并在前面区分出马面裙最重要的马面部分。

△ 翻拍自书籍《锦绣罗裙——传世马面裙鉴赏图录》

很多人拿来举例的,1980年代戴安娜所穿的马面裙,也是一条阑干式马面裙。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形制”,戴妃所穿的几乎已经算是另一种“形制”的裙子了。

△ 1981年,戴安娜穿着中国古董裙参加晚宴

民国黑裙在影视剧或某宝的民国风服饰上,直接会被做成一条普通的黑裙。失去的是技艺么?肯定不是,这也不是多难的工艺。失去的是便是具有地方特性的审美,我们可以去做很多很多黑色的筒裙,它没有形制上的特殊性,但再也做不出这样一条中国的传承马面裙的黑色筒裙了。

比起大多数裙子,马面裙的“幸运”在于正好有一些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讲讲“形制”。但大多数服饰是不具备的,我们又该如何去证明这些文化呢?在迪奥事件里一些汉服圈科普大佬为了扩大“战果”写文论证,结果就变成了汉服“形制”中的褶裙、片裙全是世界独一份的存在(相关服饰介绍见《

“破裙”隐秘往事:被遗忘的汉服“片裙”“褶裙”之战 | “汉服”溯源

》),反而成了被人轻易就抓到的错漏。

还是筒裙的例子,把裙子做成一个筒形,或者穿着时围系成一个筒,在人类文明各个角落的不同时期发生着,这要怎么去分辨你我?还有一些本身就是同个民族的不同支系,比如中国的傣族就偏爱筒裙,并且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要怎么去区分呢?本号有连载一个“傣泰掸老服饰”系列,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就会发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纹样、工艺、穿法、搭配等等,支撑这些产生变化的是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对服饰表达的不同内涵和不同审美。

△ 傣泰民族的不同筒裙

纹样,是最表观的刺激。就说迪奥的那条裙子吧,其实当时发布的还有一条黄黑格纹的,且在相关视频里看起来前片开衩更明显。

△ 同场发布的另一条格纹裙

但我几乎没看到有人将“火力”集中到这条格纹裙子上,除了媒体和广大参与者可能都没去看过那期发布会,只是在传达的图文信息上直接发表意见以外,还在于纹样在这里已经做了非常具有地方特性的表达。格子+正面马面结构,很容易就联想到Kilt。

△ 迪奥同场发布的格纹服饰

△ 黄色格纹的kilt

要知道,迪奥黑裙子后面是否是个开衩的马面一直到某位网友去买了一条来进行验证,才算真的尘埃落定。

△ 网友拿来对比的裙子

△ 一些正面对开打褶的裙子

也就是说,前期其实是在“形制”还存疑的情况下发酵的舆论,那么如果当初选一条纹样审美属性强烈的裙子进行讨论,情况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即便“减配”到纯黑半身裙的地步,其实失去的也仅仅只是“纹样”,就像前面举例的民国纯黑筒裙一样,还是有很多因素可以显示出它的地方性审美的。这也是我想说的,后续事态发展的微妙,或者不客气地说是魔幻。

迪奥马面裙热点没多久,就有博主联系媒体特意穿了一条汉服明制马面裙去逛当地的迪奥店,进一步引爆热度。

△ 当时的微博截图

随后,因为被质疑这一举动的动机,她贴出了自己穿汉服的旧照证明。我观察的角度和大家不太一样,因为我发现不论是她之前的汉服照片还是她穿去逛迪奥店的马面裙,都丢失了服饰文化的本土审美。

△ 当事人微博截图

她的汉服照就不评价了,关注本号的人应该都能看出来。她穿去迪奥店的、也是一些国外汉服爱好者们借口抗议时常常穿着的,使用马面裙搭配了一套所谓的日常风。

△ 当时媒体引用的博主着装

△ 媒体相关报道中的海外抗议人群

咱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所谓汉服日常风,就是在现代时装的审美框架里,将其中一个或几个配件“偷偷”换成汉服,从而营造出一种整体效果不突兀不违和的效果。所以,我很好奇她们是如何用这种方式来证明“马面裙是中国的”,因为全身上下除了马面裙,全部都不是传统的,这逻辑还不如把马面裙单独举起来呢。一边说“华流才是顶流”,一边穿着审美取向并不中华的服饰,是我对于这场争议最大的疑惑。

△ 网络图片

△ 1981年,戴安娜穿着中国古董裙参加晚宴

我知道前面那段有人想说“偷偷”的用词,我这不是专门给框起来了么。因为我所观察到的,这种汉服日常风不仅仅是在现代时装的框架里“偷偷”换了某几个配件,还在文物背书这件事上“偷偷”改动了细节、比例、搭配等等,以使其更接近时装框架。

还是马面裙,我们单论裙子,现在的马面裙很多都给加了kilt才有的皮带扣。而迪奥那条裙子,也有这个皮带扣,这也是一些博主认为这条裙子更大可能是kilt的论据质疑。前面被买到迪奥裙子的网友拿来对比的汉服商家马面裙,也有这个皮带扣,从而增加了相似程度。一时间,让人难以分辨,究竟是谁往对方的方向迈出的步数更多一点。

△ 迪奥裙子

△ 汉服马面裙

△ 文物马面裙

△ 翻拍自书籍《锦绣罗裙——传世马面裙鉴赏图录》

可能汉服商家这么做,并非是为了反向去copy迪奥或kilt,而是因为JK制服裙子里有,“三坑(汉服、JK制服、lolita裙)”目前是几乎不分家的。但归根究底还是,虽然我们还会去仿制一些明清马面裙,但我们自己已经在逐步失去对于马面裙的传统审美了

△ 网络图片(汉服马面裙)

还是迪奥的搭配,有人觉得连搭配都是跟中国的一样,理由就是上面的衣服是明代主腰。

△ 网络图片

说实话,到这里已经算是无知者无畏了。且不说上面的衣服一看就是胸衣剪裁,并且在许多西方民族的传统服饰里本来就是紧身小衣外穿的模式(迪奥应该是前者,因为品牌明显更想吃女性主义的红利),就说拿出来对比的也不是明代的主腰呀,而是商家根据西方胸衣设计过的,即在文物背书上“偷偷”做了改动。明代的主腰从尺寸、样式、搭配、穿法都跟这个是有出入的(没被别人倒扣个帽子就偷着乐吧)。

△ 迪奥拿来搭配的胸衣

△ 挪威传统服饰

△ 明代主腰

△ 网络图片

可能有人要说了,商家为啥不能改,咱“要复兴不要复古”。是能改,但传统审美丢失还要硬改的后果是,很容易就改成了别人的审美

如果说,迪奥裙子事件不论是非都要有一些可以让我们有所反思、有所进步的地方,应该是从马面裙开始一点点找回我们的服饰文化。这种服饰文化,不是打几个褶、褶子夹角几度这种,而是它的本土化内涵与审美。这种内涵与审美是无声的,是独特的,是世界上的人来看自己就能分辨出自哪里的文化,否则哪怕把公告贴到UEG大楼外立面上,也无法避免再次发生。

马面裙的确是一个很典型的观察对象,以为淘宝在售马面裙来说,已经分化出完全不同的审美取向。我们不谈“形制”,只谈“审美”,至少有这么几类——

1,前面提过的,使用皮带扣的马面裙。多为纯色,搭配方式与场景类似JK制服,设计上偏向校园风。

△ 网络图片(非马面裙)

△ 网络图片(马面裙)

2,汉服与日常两穿的马面裙,裙头、系带等用与裙身一样或相配的材质,便于日常搭配时露出裙头。装饰上偏织金刺绣等华丽风格,纹样多有创新或杂揉,或用书画等特点鲜明的图案。

△ 网络图片(马面裙)

△ 迪奥同期发布的服饰

△ 网络图片(非马面裙)

3,仿古马面裙,目前常见于清汉女,汉服中只有早年的明制中有,多由某古董衣或文物仿制而来,裙头多为白色且不留穿带孔。

△ 仿清马面裙

△ 早期汉服马面裙

4,零散的中国风马面裙,常有马面独立成一条的老毛病,尺寸会偏局促,多用抽带松紧带等。

△ 中国风马面裙

看这些描述就可以猜出针对的人群分别是哪些了,也可以看出分化的源头在于客群的需求。当然,实用性,或者说客群的适用性,是内涵与审美的一种内驱力。比较令人忧心的地方就在于,很多人并非是从传承的马面裙基础上发展需求,而是本身就已经被他者化的马面裙之上培养的审美。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服装设计师,只要一碰传统文化就很容易有一种东方主义的效果(比如前不久写过的《

关晓彤的青花瓷礼服:为什么2023年了,还有设计师在吹工时!?

》),是因为我们看古代与当初的西方看中国,效果是差不多的,都在将它当作一种神秘的保守的理想的乌托邦。

马面裙还有一个不被产品名称标签,但的的确确也是传承结果的,就是咱们号的老朋友,广东地区流行的传统婚服裙褂了。裙褂里面的裙子也是由马面裙发展而来,早年还能非常清楚地看出有些是从阑干式发展而来的,有的则是从百褶裙发展而来。这两种恰好也是马面裙到了清代以后两个最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 裙褂之裙

△ 翻拍自书籍《锦绣罗裙——传世马面裙鉴赏图录》

除此之外,还有结构上明显异化的凤尾裙,即便到了这个底部,依然保留着马面裙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果我们不了解马面裙,只看凤尾裙本身,很容易就总结出它是一组细条配一条粗条的所谓“形制”。

△ 凤尾裙

但我们了解了马面裙,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这个分布是在延续马面裙上的马面与侧褶。所谓了解服饰文化的历史根源,也绝对不是仅仅为了知道它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国家,而是它为何而来,这一路经历过什么。然而,前者是口号式的、是简单的,后者是学问式的、是难考的,所以人们往往只把“知来处”当作一个简单好用的标签而已。

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与古代服饰文化存在着断层是必然的,审美的建立便更需要“阅读量”。迪奥事件所能带来的热度或关注,只是一时的,且只对部分人群有效,但即便这部分人群关注马面裙的虚名归属也远远大于对背后服饰文化的真实追索。

服饰的“阅读量”其实就是看过的资料、实物要足够多、足够细、足够有思考,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起具有典型性的“标准器”,并且可以串成列、铺成面。写到这里才有空让今天要推的书出场,感觉都没人看到这里了。

《锦绣罗裙——传世马面裙鉴赏图录》是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私人收藏的一百多条马面裙,算是很应景的出版物,也是罕见的马面裙专题收藏图录了(希望以后可以越来越多这类专题性强的收藏图录或展览)。

但可能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这本书里的马面裙,这里还不得不提另一个区别了,那就是传世收藏的除了孔府这样的逆天存在,基本都是清朝往后的。

有人用1998年迪奥就做过马面裙衍生设计来证明它是一个“惯犯”,事实上,马面裙的历史足够长、存世量也不算小,在海外就也有很大的收藏量,对马面裙进行裁改或再设计的风潮一直存在。当然,也都是做成他们自己的审美,这也是为什么穿着古董衣(这点可见《

老了,就是要穿所欲穿! | 服饰博览

》)或零星穿着一部分仿古服饰,并不能证明整体就是中国风。只不过相比这次的事件,以往的马面裙全是晚期的马面裙,很多已经不具备明代马面裙的“形制”特征了。

△ 秀场上一些与马面裙有关的设计

△ 使用马面裙改制的服饰(网络图片)

△ 使用马面裙改制的服饰(图片摄自丝博)

标签:

推荐阅读

当前视点!迪奥“马面裙风波”的后观察:我们真正丢失的是什么?

本文作者:春梅狐狸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这个被我晾了快一年的热点,终于敢拿出来说一下了。之前不

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 每日快讯

▲吴谢宇上诉案开庭当日,一男子在法院门口拍显示屏的开庭公告。图 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编者按:202

《漫长的季节》背后,没有一次出圈是偶然

新周刊专访《漫长的季节》。豆瓣上65万观众打出9 4高分的《漫长的季节》,是这个春日的意外惊喜。结尾

环球新动态:一批90、00后涌入老年大学:几百块就能买到快乐

近几个月,越来越多年轻人晒出老年大学的学习经历,一件衣服、一支口红的钱,钢琴、书法、拉丁舞等课程任选

打19份工之后,一个社恐决定不上班了

作者|赵淑荷3月以来,一本《我在北京送快递》登上各大网站的新书排行。这本书的作者胡安焉,曾经在广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