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当下,戏曲演出宣传至关重要,也大有学问。广播、电视、纸媒,以及诸多新媒体平台,节目单、海报、宣传片,以及水牌等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以前虽没有这么多渠道来宣传戏曲演出,但照样玩出了花样和新意。
过去戏班在城市戏园演出的宣传方式大体上包括:实物,如摆门、摆台;声音,如打通;文字,如门报、堂报、海报、戏单。在村镇唱“野台子戏”的戏班,宣传手段则简单得多,“雇人背了戏牌敲着锣在街上走一圈”,俗称“卖戏”。
摆门,又叫“摆砌末”,是指在戏园门口摆上主演要演出的戏中道具。如摆上油挑子和西瓜,表示演《打瓜园》;摆上四个藤牌、四个火牌和大戟,表示演《战宛城》;摆上杆大枪和四个车旗,表示演《挑华车》。这种形式简洁、形象地宣传了剧目,同时也展示了戏班的实力。后来,为了解决观众只知剧目不知主演的问题,摆门又有了一种补充形式。如“伶界大王”谭鑫培演出时,只在戏园门口戳一块牌,上面仅写一个“谭”字,观众冲这个就会来买票。当然,也有既戳牌又放道具的。
【资料图】
在纪念陈忠实先生逝世五周年的日子里,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演出时在剧场大厅显著位置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421只“白鹿”蜿蜒前行,记载着5年421场演出的点滴,一本翻开的三维书庄严伫立,五万枝麦穗从书中喷涌而出,形成滚滚麦浪。书上赫然写着陈忠实先生的遗言“在《白鹿原》中与我相见”……每个细节都在调动着观众看戏的迫切心态。
摆台,是在舞台上完成的一种道具摆放形式,既是对戏班的宣传,也是一种舞台装饰,同时还表达着对观众的欢迎。如秦腔古典剧《焚香记》,观众进入剧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放大了的古琴与香炉,虽不能作为道具使用,但对艺术氛围的营造起着巨大的作用。
过去的摆台极为讲究,在观众未进场前,由检场人布置就绪。舞台中央放置一个高台,上挂帐子,旁有印盒架,高台两侧各放两张椅子,椅子上各插一面标旗,舞台前沿的栏杆上,插五面大纛旗,分红黄绿白黑五色,黄旗居中,左红黑两面,右绿白两面。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净化舞台观念的提出,检场人和摆台都消失了。
打通,也叫打闹台,如同商贩的吆喝一样。早期戏曲多在乡间野台演出,开演前须先用锣鼓和唢呐演奏,借以招揽观众。演奏分三通,每通之间停息片刻。有经验的戏迷,在听到打通的节奏时,就知道是头通、二通还是三通,进而知道离开戏还有多长时间。此外,打通还可以起到提醒后台演职人员的作用。这种宣传形式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尤其是农村演出时更为常见。城市剧场则被“打铃”替代,铃声虽不如演奏生动,但告知观众和后台演职人员“戏要开演了”的作用依然奏效。
用文字宣传戏曲演出,古已有之。那时叫“贴戏报子”,简称为“贴戏”。戏报子分张贴于剧场内的“堂报”、张贴于剧场门口的“门报”和张贴于大街小巷的“海报”。另外还有在剧场内观众手中传阅、后普遍售卖的戏单,以及刊登在报纸上的各类演出信息。据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被誉为“火中凤凰”的马蓝鱼回忆,1958年、1959年“三大秦班”进北京下江南巡演时,最有利的宣传武器就是贴戏报,“没有冬娃给我们写戏报,谁知道你演啥呢”。马蓝鱼口中的“冬娃”,是易俗社写水牌的刘冬生,写得一笔好字,“刚直、苍劲、有气势”。当年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都已是耄耋老人,看着被电子屏代替的新式“水牌”,以及毫不讲究的排版,他们直摇头。
以前演出要设计节目单,还要在报纸上登广告。演员名字怎么排,大有学问。按照传统惯例,主演的名字用粗体字横排,术语叫“躺着”,次要演员的名字排成品字形,叫“坐着”,再次要的演员名字则直立排成一行,叫“站着”。对于主演而言,肯定是躺着,没什么异议。但对于配演,谁坐谁站,谁的字体大谁的字体小,一不留神,就会引起矛盾。这些讲究如今虽已被淡化,但主演的大名还是要排前面的,只不过为了让演员们高兴,或者说不得罪人,能写就写了。这可难坏了写水牌的老师傅:“水牌就那么大点儿,没办法,只能硬挤!按以前的规矩啊,真不应该有这么多名字!”
秦腔开场锣鼓《南瓜蔓》赵余庆主奏
秦腔开场锣鼓《暴落锤》栗小潮主奏
编辑/刘军 审核/杨瑶 终审/李承哲
标签: 你会戏曲宣传吗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当下,戏曲演出宣传至关重要,也大有学问。广播、电视、纸媒,以及诸多新媒体平台,
人之所以需要理想,犹如水手之需要星星。星星虽不可及,但可指引我们的航程。——罗曼•罗兰《信念》(波
交个作业前几天一位叫远山的微信好友发消息问我,我的的公众号叫什么名字,想了半天我也没想起来,后来他不
“山水画”与“画山水”,这两个词乍看相似,其实差异很大。“山水画”是国画中一门独立的画种;而“画山水
我国古代香文化繁盛。文人雅士或以香熏衣,或佩戴香物,或品香抚琴,或伴香捧读。香品一度成为评断文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