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热讯:中秋,桂花香

  • 2022-09-08 16:06:15 来源:腾讯网

中式

君语

+


(资料图)

秋八月、金钱夜落、丁香紫。白萍开彻、桂香飘。可取之载酒。我之闲,在春收柳茵褥、夏剜莲房碗、秋载桂花酒、冬纳梅花帐。此皆为应时令所期也,家中桂花已开,拟此文,赠诸君一篇香甚。

01

/

桂 有 真 香

桂多生于中国南方,其丹桂、金桂、银桂等多种,以其色红、黄、白而得名。

临近中秋秋八月,桂花便开了,故又将八月称为“桂月”。今日北方桂花,都非原本,多是嫁接之物,却也不碍其香。

汉武帝破南越,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树数百株。

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荔枝、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

汉武帝问东方朔:“孔、颜之道德何胜”,东方朔曰:“颜渊如桂馨一山,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君子有真香,无过与兰贵。

02

/

桂 有 真 意

桂音谐“贵”,有荣华富贵之意。有的习俗,新妇戴桂花,香且“贵”。桂与莲籽合图,为“连生贵子”;桂与寿桃合图为“贵寿无极”等等。

历来将科举高中称为“月中折桂”、“折月桂”。旧称子孙仕途昌达,尊荣显贵为“兰桂齐芳”。

五代时燕山的窦禹钧生五个儿子,相继成材。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枝老,丹桂五枝芳”。

此事为《三字经》所录“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妇孺皆知。

古人以登贤书比蟾宫折桂,此事盖起于晋,昔日晋武帝在各地大肆选拔人才,郤诜被选中,后来升为雍州刺史。

武帝在东堂巡游时接见了郤诜,问他自己感觉如何。郤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03

/

前 人 吟 桂

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也蔚然成风。

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

①沈南萍 桂鹤图局部 ②吕纪 桂花山禽图局部

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他曾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人言以杭州有四异,其中一异便是:天下桂花皆无子,独杭州桂花有子,翠香可爱,而今见桂皆有子。

而晚唐名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包括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

恽寿平 桂花扇页中的金桂与丹桂

其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的别墅中。桂喜素厌腻,适于成长在无油腻的书院、寺庙中、家宅庭中不茂。

古人种桂花,不喜夹杂其他种类的树。

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树下土地要平整如手掌,干净清洁,这样桂花坠落于地,就可以取来做食物。

04

/

前 人 食 桂

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

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

古人谓桂花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此酒名曰桂浆,浆如脂,香甚。

宋人刘过《唐多令》词云:“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应有寿千岁返老还童之意,值得一说的是,刘过,字改之,过而能改之。

除了桂花酒,还有桂花茶,秋日桂花入茶为清供之最,香生一室,菊英次之,二花相为先后,可备四时之用。

余前几年,曾与金陵瞻园,见庭中桂数株盛开,芳馥袭鼻。吾乡门前亦有桂花,年少所植,今年依约应如此。

我说的桂花的时候,

常喜欢用“喷珠团香”,差几秒就开了,

或者说"喷香团珠"就是图上的样子。

标签:

推荐阅读

热讯:中秋,桂花香

中式君语+秋八月、金钱夜落、丁香紫。白萍开彻、桂香飘。可取之载酒。我之闲,在春收柳茵褥、夏剜莲房碗、

今日聚焦!清廉七里河•每日廉语(65)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元·范梈《王氏能远楼》【释义】人生的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做,只要

当前视讯!观潮·听桥

潮州广济桥。黄奕强摄潮州市湘桥区“山水宋城诗意湘桥”诗歌创作大赛自启动以来,在广大诗友中引起强烈

前沿资讯!清晨阅读丨什么是临摹

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查阅全部。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

每日看点!用情凉薄,偏爱安静

【生活的故事,要慢慢的讲】文:落雪染尘图@早樱同学南山的风卷着西北的黄沙,空气里满都是尘土干燥的味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