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读林凡山水画小札
读林凡山水画小札
鲁慕迅
大约1987年初冬,在北京首届中国画理论研讨会上认识林凡。但见其人而未见其画。嗣后,在全国工笔画展中看到他的两幅作品,那绝壑幽涧、野藤横空的画面形象,至今仍然有力地深印脑际。这次他的画展巡回来深圳展出,使我有机会得以更多地拜读他的作品,且与其人促膝谈艺,共证画道,使我原来对他和他的画的印象更丰满、更深邃了。
从画到人,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凡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这不仅因为他的诗、书功底深厚、艺术修养全面;更因为他是把画画当作做学问,严谨从事、一丝不苟,深入研探,不遗余力。他的画也和他的人一样,儒雅散淡而含蕴深厚,造境奇崛但不露锋芒。细读他的画便可以读出这个人来,读出他的个性,气质、情感和经历。尤其像我这样一个和他年龄相若而又有着某些共同遭遇的人,是很容易读到这些的。
在他的山水画中,看不到点景人物,也极少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他所创造的乃是一个没有世俗尘嚣、没有人烟污染,同时也没有罪恶和不公正的净境。这不是前人所说的那种可游可居的山水画,而是一种不容人去涉足,却能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世界。
虽是无人之境,但却是有人的性情在。那《谷音》中的绝壑,那《寒潭吟》中的古木,那《无风海岸》中的劲松,那《罗浮溪》中的幽潭,那《山藤》中的野藤以及那《金泉》中的怪石,《黄鸟交交》中的朽栅,《三思图》中的溪流,《流光》中的光影,《晓风飞雨生苔钱》和《萧萧山草》中的石隙等等,都是奇特而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也是作者个性的写照、审美理想的化身。这些独特的造型都提示着一种奇崛冷峻的诗意美。这是一种体现着艺术风骨的超尘拔俗的美。然而在这种奇崛冷峻中并没有孤高冷漠的意味,倒是包含着对于人生理想的崇高热烈的感情。
那些具有奇崛冷峻之美的素材,原本来自自然。但作为画中的艺术形象,却是经过诗化了的。而只有诗化才能进入意境的创造,同时诗化也是意境创造的目的。一个作者的学问修养、艺术素质,最终要在意境——诗境的创造中见高低。林凡的诗人气质,使他在这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借用他人的一句话:“林凡本色是诗人”。我还要补充的是:“画家本应是诗人。”虽然林凡的格律诗功底深厚,但重要的是他的诗人气质,也即是他的诗与画所共同具有的那种审美理想的境界。说他的画中有诗,倒不如说他的画即是诗。
他的画多取小景,景虽小境界却大。景小固然便于集中描绘以尽精微,但更贵乎能致广大。就因为他所选择、所描绘的那一隅山水,乃是联系着天地古今的一隅,也是凝聚着诗情哲理和人生体验的一隅,所以才能小中见大,才能有丰富的内蕴,不尽的意味。
林凡画中造境的奇崛和具体描绘的精细、真实,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正是这种精细真实的描绘,才使得他那奇崛的造境令人可信,如同亲见,而不致沦为怪诞。如他画中的小草、苔痕、水纹、石理,都是通过精细的描绘、真实的塑造而成为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的。工笔画需要精细真实的描绘,这也是它的特长:但这种细,应该是细而不腻,这种真实,应该是为了艺术表现所需要的真实。林凡对这一点理解颇深,所以他在充分掌握工笔画深厚传统的同时,又能大胆突破,大胆吸取。巧妙地融合工与写、中与西各种手段和技法,在不断的审美追求和表现的需求中逐渐形成他那鲜明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那就是幽邃奇崛,冷峻自然。
读林凡山水画小札读林凡山水画小札鲁慕迅大约1987年初冬,在北京首届中国画理论研讨会上认识林凡。但见
关于苏州的一切美好可园正对小西湖辟一月洞门,上嵌“四时风雅”砖额,点出小园四时好景堪赏,处处风雅,“
作者|「穆十里」首圖|「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夏天最热的时候,荷花开得最好。荷,有很多好听的名字:菡
据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之四:杜半楼济南试泉记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烹茶鉴水,是中国茶道的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古希腊罗马人说,哲学需要闲暇和惊奇。闲暇,可以理解,一个终日忙于求生、食不果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