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蒂莲
常温《爱莲说》永羡莲高洁
馨心斋主
(资料图片)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一篇议论散文,选自《周敦颐集》。笔者十分喜爱这篇短文,很早就烂熟于心。2018年7月,笔者还发表了《岁月写在荷上》一文,表达了自己前半生对莲花之爱。
今天,笔者不揣浅陋,再将自己对《爱莲说》之研考、解读和遐思,措就此文。恳请各位方家教正。
▽ 教科书上周敦颐画像
▽ 明代刻本书周敦颐像
▽ 清代刻本书周敦颐像
一、《爱莲说》的出处
有关《爱莲说》的出处,即写于何时何地?历来有两说:
其一、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周敦颐在虔州(今赣州)通判任上,与沈希颜(雩都知县)、钱拓(同僚)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田岩,周随吟七绝一首《游罗田岩》:“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之后,沈即将此诗刻于罗田岩石上。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建濂溪阁,又请周敦颐题词,其作《爱莲说》相赠,表达了他对莲花的喜爱赞赏之情。
其二、史籍记载, 宋熙宁四年(1071),周敦颐到星子(今属江西庐山市)任南康知军。他赴任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是时,他已岁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或独自一人,或邀三五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此两说,前后相差了八年,历来争论不休,尚未定论。
据考,周敦颐分别于1067年在邵州(今湖南邵阳)、1071年在南康(今江西),先后建爱莲池。据朱熹《邵州特祀濂溪先生记》和彭谨《爱莲亭记碑》两文,均说周敦颐1067年“以永州通判摄邵州”,“周子在邵州衙东北隅辟池种莲”。《湖南乡土地理志》记载:“周敦颐以永州摄邵州事……辟池种莲”。清雍正时期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之《方舆汇编、职方典、宝庆府古迹考一》记载:“爱莲池,周敦颐先生观莲处,在邵著《爱莲说》”。
从上不难看出“在邵著《爱莲说》”又成一说。窃以为,几说或许都成立,皆有可能。但著《爱莲说》赠沈希颜应该在前,正因为建濂溪阁,周敦颐题赠《爱莲说》才使“濂溪先生”之谓广为传之。若放在“二说”,这就说不通;此后他在自己任职之所都辟池种莲、刊碑刻石勒自己的得意之作《爱莲说》,树立自己的清廉形象。故使《爱莲说》扬名四方,流传千古。
▽ 周敦颐故居景一
▽ 周敦颐故居景二
▽ 小楷书《爱莲说》
二、《爱莲说》的原文原意
请看《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用当今白话可释为:水上和陆地上的草本木本之花,惹人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李姓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大多喜爱牡丹。而我却唯独喜欢莲花,它是从淤泥中生长出来的,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花,则是花中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闻之少有人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如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而对于牡丹喜爱的人,似乎是太多了。
三、对《爱莲说》的解读分析
莲花,历来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是写其表。而《爱莲说》这篇散文精品却是独辟蹊径,以赞美莲的形象和品质为主,表里俱颂。
《爱莲说》具有“说”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所采取的艺术手法即是衬托,用菊正面衬莲,用牡丹反面托莲。
从内容上看,这篇寥寥119字的短文明显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70字是对莲花高洁形象极尽铺排的描绘;后半部分49字则侧重于揭示莲花的本质内涵,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其内心的深沉慨叹。
前半部分重在写出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杆空直挺、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如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似凛然不可侵犯。
这实际上是对莲花以一种人格精神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这一点可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再次得到证明。作者反问:“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潜台词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样具有莲花之品洁的人少之又少了。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之气度、莲的高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花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升华,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透过三种形象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诗的语言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其核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沉雄大气,既点明了莲亦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之可爱亦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即出笔不凡,引人寻思。接着,作者并没在“甚蕃”之花中纠缠,分呈罗列,浪费笔墨,而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主题,直陈胸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么就不可独爱莲呢?令人无懈可击。
顺意而下,“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意近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气,而且此句使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爱莲之高洁作厚实铺垫。同时,又意味作者爱莲与晋陶渊明“独爱菊”而避世是有所不同的。爱莲是为保持一份高洁,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之中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返樸归真的心态,以及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的本质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注脚。
之后,文章才进入了正题主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将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中之衷言。连贯通透的描述让读者信服之极。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其铺陈之严谨,运笔之老到,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后半部分是收篇。作者先用花进行比喻,以花之特性喻人,虽平淡但十分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关照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又无直言指责痕迹,高妙之极。在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故借爱莲说世。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似乎有点孤芳自赏。不过从中又可见作者尚有自知之明,他只能发出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中,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樸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鲜有闻”还有人会这样做了。或许像我一样的,在浊世中能坚守一份纯净的,似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浑浊的世界里趋炎附势,从众而行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风骨凛然。他那种特立独行,不屑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的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污了。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字字珠玑,琅琅上口,韵律谐合,实为古文中难得之精品。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同时,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取向,这也就是品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爱莲为主线;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与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指隐逸者也;莲花,指质本洁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者也;牡丹,指追求富贵名利者也。
《爱莲说》层次分明,立意高深,文短意长,博古通今。作者以莲自况,抒发了内心深沉的感慨。周敦颐对菊花、牡丹不屑,甚至对梅、兰、松、竹这些古人常以自况的高洁之物均不提及,而独钟于莲,是因为莲花高风亮节、清雅脱俗,出污不染,即是他个人思想品质的写照。同予者何人?这一反问,更进一步地说明在碌碌尘世中,大多数人追名逐利,贪图富贵,而他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是多么的可贵啊!
四、《爱莲说》的精神启示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莲花是圣洁、善良与祥和的象征。莲谐音“廉”,青莲谐音“清廉”。人们以莲花比喻为官清正,一尘不染,表达对政治清明的企盼。周敦颐在夯实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提升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正直品格,“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君子人格。其主题深刻而博大,语言简练而极富哲理,对人们做人为官,追求思想价值的升华,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礼、义、廉、耻”,合称“四维”。先秦时期思想家、政治家管子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是以“礼义廉耻”为治国的四大纲纪,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核心。“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宋代欧阳修对管子的“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语倍加赞赏,并演绎说:“礼义是治人的大法,廉耻是立人的大节。不廉就会无所不取,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人如果寡廉丧耻,贪得无厌,灾祸就会接踵而至;如果国之大臣寡廉丧耻,恣意妄为,那么国家必定灭亡。”对从政者而言:“廉者,政之本也”,“廉之谓公正。”“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叫清廉,不让自己清白的品格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可见,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廉洁是从政者之大节,不廉将导致国家灭亡。
▽ 濂溪书院匾(启功题)
▽ 濂溪书院正门
▽ 濂溪书院内景之一
▽ 濂溪书院内景之二
历代的文人雅士,对花草各有所爱。有的爱菊,有的爱梅,有的爱兰,有的爱玫瑰,有的爱牡丹,有的爱莲花。周敦颐超越千年,用《爱莲说》赋予亭亭玉立的莲“花之君子”的意象,堪称咏莲诗文中的极品。它歌颂了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端正纯朴,自强自重的高洁品行,表达了期望为政者树立忠于职守、清廉公正的莲花般的君子形象的美好意愿。莲的“高洁不污,亭亭净植”,这一品质进而在后世发展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典的魅力影响深远,周子的思想光耀千古。
宋代黄庭坚在《濂溪诗序》里说:“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王谦赋《爱莲》诗:“世间尽爱牡丹花,篱菊陶潜隐者家。独有青莲似君子,先生垂爱意偏奢。”将周敦颐的一生视为君子楷模,如莲花般高洁,令人仰慕。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被尊为“人伦师表”、“孔孟后一人”。他一生在江西、湖南、广东的州县任职,廉洁从政,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深得百姓的爱戴与颂扬。
据记载,治平三年(1066)二月上旬,周敦颐到永州任通判。侄儿仲章前来看望,除叙说乡情外,也表达了亲友们想得到关照、提携的愿望。他严肃地表示,决不能这样做,并要仲章回去多做解释工作。还特地写了《任所寄乡关故旧》诗,让仲章带回去,给叔侄兄弟们传阅。其诗明白如话,直抒胸臆:“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怀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舂陵”代指道州,是作者故乡。诗中表白自己生来一副傲骨,坚持“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儒学传统,以及“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担当精神,绝不因到地方为官就改变自己的做人的准则。平时追求朴素平淡的生活,反对奢侈享受。五六句表明自己要兢兢业业做事,清清白白做官。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口碑,才会睡觉安稳。“官清赢得梦魂安”是诗眼,同《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 濂溪书院内景之三
▽ 濂溪书院内景之四
▽ 周敦颐墓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我们应该对待莲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对待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对待这个世界所有人和事的态度。不是吗?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反而产生美,这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正是异曲同工吗?可见,与人相处保持一段距离,是一种最为智慧的状态。如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多么美妙!
笔者曾读过一篇文章,谈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离;跟亲人,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跟爱人,保持一张纸的距离。正是因为有了距离,才有美,才有悦人又悦己的幸福。莲之美,能感动你足矣!何必折下一枝,玩弄于手股之中呢?一些事,一些人,遇见就好。一阵风来,有了萍与萍的相逢。风去,彼此独立安好。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我亦欣然!
往事越千年,《爱莲说》在今天对我们仍有什么启发呢?廉政、廉洁在当今是热门话题。廉政建设重点是制度,对象是官员。周敦颐为我们树立了廉政的楷模。笔者认为,学习《爱莲说》,学习周敦颐,就要做到:
▽ 湖南永州周敦颐雕像
首先,要加强学习,正心修身。周敦颐在短文《养心亭说》开头引用了孟子的话:“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然后阐释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致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在这里提出了两个重要论点。其一,修养至圣的观点。它认为圣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修养而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其二,寡欲至无欲的观点。这里的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欲望,而是指私心杂念、利欲熏心、损人利己等。他认为,修心养性的关键不能止于寡欲,而是最后要达到无欲的境界。面对种种污秽和纷扰,应该像莲花一样,不沉沦回避而是通达超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是对内心自我修养的坚守。我们要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加强人格修养,养成君子的“浩然之气”。
其次,激浊扬清,以廉为荣。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宋史·道学传》称赞周敦颐“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芃婺,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周敦颐一生为官三十余载,但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题濂溪书堂》)从这些自述中可以窥见其操守和旨趣。“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说人生要那么多的财产有什么用,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富贵,身体健康,心里安宁多少钱都买不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恪守底线,清白为人。廉洁是做人为官的底线。党员干部何以为民,何以立身?答案纵有若干种,但立身之本是廉洁。廉洁是底线,廉洁也是红线,经得起各种利益诱惑。守住底线,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守住廉洁底线,才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当前,联系实际,学用结合,一定会常学常新,产生激浊扬清、荡涤尘垢的精神力量,正确处理好公与私、贫与富、廉与贪、义与利等关系。纵观历史,清正廉洁盛行,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则国势衰微。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历来清官受人颂扬,污吏遭人唾骂。可如今我们有不少领导干部禁不住金钱物质的诱惑而走上了贪腐堕落之路,最终身陷囹圄。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必将失去明天的幸福和自由。所以,我们必须修炼廉洁的品格,坚守廉洁的信念,强化廉洁的修为,学习廉洁的榜样,秉持廉洁的态度,响应廉洁的召唤,切切实实做一个清廉之人!
2020.06.12于京西金沟河畔
▽ 笔者居室客厅灯饰“莲花”图案
▽ 笔者居家客厅灯饰“莲花”图案(局部)
▽ 笔者居家装饰图案“缠枝莲”
▽ 周敦颐画像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 ,原名敦实,又名周元皓,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谥号元公。汉族,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周敦颐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笃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而是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最终被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
周敦颐随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九江星子县城。曾遍游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庐于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推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周敦颐被敬奉为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太极图》《易通》等,程颢,程颐皆从之学。
▽ 笔者居家厅堂上悬挂《爱莲说》(苗培红先生所赐墨宝)
馨心斋主感谢您欣赏!欢迎留言!
编辑:方迎欣《白浪情》
并蒂莲常温《爱莲说》永羡莲高洁馨心斋主《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一篇议论散文,选自《周敦颐集》。
图:在武汉举办的“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图:李德仁(右一)、
桃子 胡旭军 善泽 柯美柘 杜华 彭光明 马天真七律长寿村风光文 桃子(湖南衡阳)寿字巍峨耸入天,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蜀地游踪(组诗)汪毅观三星堆感青铜兵器怀勿须磨洗认前朝,已闻吹角马萧萧。从古
本文图片|清可QINCO人间至乐,无过其心湛然,清闲无事,坐卧随心。唐代刘禹锡于《陋室铭》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