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园林梦话|此间青绿

  • 2022-02-23 07:15:12 来源:腾讯网

作者 |「秦淮桑」

首圖 |「竹栖刺桐」

柳黄

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

——[宋]严仁《醉桃源·春景》

柳条一线一线地垂下来,乍然看去,光秃秃的,仔细瞧瞧,才发现上面缀满了小小的芽点。

这时天气阴冷,过几日放晴,暖和起来,柳条就要冒芽了。

新长出来的柳芽带点黄绿色,浅浅的,清新可爱。

@影像视觉杨▼

李清照词中有“柳眼梅腮”之句,写得很生动。柳眼初绽,梅腮匀粉,拟人化的写法,格外逗人,凭谁都会“已觉春心动”吧。

柳眼,指的是新长出来的柳芽,柳黄色的,有着新孵出的鸭雏绒毛一般的温柔。

看见柳叶苏醒,你就知道,是春天了。

@影像视觉杨▼

螺青

瓦屋螺青披雾出,锦江鸭绿抱山来。

——[宋]陆游《快晴》

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诗中将洞庭山比作“白银盘里一青螺”,以“青螺”言山之形色,很有意思。螺置盘中,口朝下,尾尖尖恰似山形。淡水中生长的青螺,壳是青黑色的,像林深处不见天日的老石头,幽幽暗暗。古人把这种颜色叫做“螺青”。

@白墙下的花园▼

螺青,幽深,古远,含蓄,蕴藉,真是好名字。

园林屋宇楼阁上覆盖的也是螺青的瓦,滴水瓦及瓦当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在那样的屋檐下,最适合看雨。

听雨也很好,但不如看。

“瓦屋螺青披雾出”,朦朦胧胧,有着晴日所不及的韵致。

檐外雨如丝,而螺青的滴水瓦下,雨珠一颗一颗有间隔地坠落,容易使人心里勾起一种轻愁。

@橘涂初四▼

翠微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中国文人,无有不爱山的。

中国文人园,无有不叠石掇山的。

园中叠山,虽摹画本,峰峦、绝壁、洞壑、幽谷、深涧,莫不具备,但也只是“巧”,终究欠缺一份野趣天然,怎么敌得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火之星2100▼

无锡寄畅园最绝妙处是借景锡山,由嘉树堂往东南方望去,近处清池廊榭,远处隐隐锡山,以及山上高耸的龙光寺塔,悉入目中。

龙光寺塔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一座八角七层砖塔,檐牙高悬,翼然飞动,塔身砖红,衬着那野山一痕,色彩明快,十分惹眼。

春日草木萌芽,山间涌动新新的绿意,映入眼帘,即是翠微色。

晴日游园,也不用喝酒,光是看那山色花光就能把人醉倒。

雨天山色沉沉,翠微里头含着湿漉漉的水汽,远看如画,格外静谧。

@白墙下的花园▼

萼绿

冰魂玉骨。想萼绿仙人,格标清绝。

毫未倚、纤情媚态,换取俗尘容悦。

——[宋]王用宾《折红梅》

宋人喜梅,尤其重绿萼。

王用宾游北泉寺,寺梅数百株,其间红梅漫然,软红纷杂,“绛裙缟袂,所谓萼绿者仅二三株”,可见绿萼梅之稀少珍贵。

@白墙下的花园▼

凡梅花,蒂萼多作绛红,而绿萼则作嫩绿色,那种绿,不同于草绿的单薄、苔绿的暗沉,仿佛是春风吹绿一般,十分清雅。

绿萼梅冰魂玉骨,格标清绝,不以“纤情媚态,换取俗尘容悦”,遂得词人以“萼绿仙人”喻之。

萼绿,亦即萼绿华,青衣仙女,想其形貌自是幽娴清丽逸然出尘。

@坚持用手机拍照▼

春水碧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宋]吴激《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春日熙和,花草萌芽,老树抽枝,新绿、软绿、黄绿、影青、豆青、草青、鲜翠、碧翠、空翠……各色的绿拥着挤着跌入水中,水就不由得碧悠悠起来。

春日绿,何止千万种,然而,再轻软不过这春水碧。

@97狼▼

与沧浪亭一水之隔的可园,小巧宁静,最可赏是春日。

柳丝垂垂,才被莺声啄破,新芽冒出,处处透着稚嫩。廊外梅花开到八九分,花瓣悠悠,随风而落。一对绿头鸭游过来,在石矶上栖息,不知尘外世。

人在挹清堂前坐,看落花浮碧水,也不知尘外世。

@97狼▼

说明:本文会同时在作者“秦淮桑”个人公众号“秦淮桑小集”上发布。摄影作者前带有@符号的,均为微博账号名称。未经取得摄影师授权,不得下载使用本文配图。

或许您会喜欢: 园林梦话系列

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

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标签: 园林梦话|此间青绿

推荐阅读

园林梦话|此间青绿

作者|「秦淮桑」首圖|「竹栖刺桐」柳黄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宋]严仁《醉桃源·春景》

马未都的故事

马未都有一次去洗澡,在那里发现了一张黄花梨床。他非常喜欢,出价120万。老板死活没有卖。后来,老板破

发明国故学刍议|顺时化民

百世而下,儒者皆以化民之为要。智慧不开则蒙昧,蒙昧则失礼仪,失礼仪则无秩序,无秩序则几于禽兽也。是以

一甲上身,梦回千年

冬奥会胜利闭幕。大家还记得谷爱凌夺冠时身披的“龙纹”战袍吗?她的这件衣服,为雁鸿女士提供了灵感。近日

红楼梦中的香文化

一缕清香可以让人心旷神怡,乐而忘忧;一卷书香可以浸润风尘,穿越千年;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可谓是芳香四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