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红楼梦中的香文化

  • 2022-02-22 20:15:14 来源:腾讯网

一缕清香可以让人心旷神怡,乐而忘忧;一卷书香可以浸润风尘,穿越千年;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可谓是芳香四溢,让我们共赴一场红楼香文化之旅。

曹家曾任江南织造,权力财富一时鼎盛,《红楼梦》中描写的用香场景,更是清朝贵族们生活用香的缩影。香文化悄然浸润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不仅生动再现了古代生活,香的故事、香的意蕴、香的味道充盈在红楼长卷的字里行间中。

纵观《红楼梦》,古代人们用香的世俗与广泛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香品香物也是种类繁多:“沉香拐杖”、“红麝香珠”、“香囊”、“香袋”、“香坠”、“红香枕”、“腕香珠”、“旃檀香小护身佛”这些香物不仅家中必有,且宫廷赏赐亦用之,如迎春赐香“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也可作为友人间礼品相赠。

古人喜爱佩戴香囊、香袋,利用天然香料香气达到清醒提神的作用,同时也表现文人雅士的高洁风尚。而在异域名香传入之后熏香的使用更加广泛,“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这种熏香的使用在《红楼梦》中场景很多。

第五回:“但闻一缕幽香,竞不知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好炉配好香,氤氲的香气自精致的熏炉中袅袅而升,在这样一种意境中,人们不仅舒缓身心,而且可以暂时忘却尘世,去追求具象世界之外的意象世界。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经制出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香的燃烧时间对应相应的刻度来计时。在《中秋夜大观园即景》的联句中,黛玉和湘云便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的对句。这描述的是香的一个品种——篆香。据洪刍《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二三尺径者。”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中常用作计时器。

《红楼梦》里亦有用香治病的描写,如第七回,宝钗在叙述“冷香丸”的药物配伍时,除了四时之药和四时之水外,也特地说明和尚给了一包“异常香气”的“没药”作引子,指的就是某种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芳香药。第九十七回,宝玉在婚礼上揭开新娘的盖头,发现竟然不是朝思暮想的林妹妹,顿时旧病复发,昏晕起来。家人连忙“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魂魄”。安息香,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是安息香科植物青山安息或白叶安息香的树干受伤后分泌的树脂,有开窍辟秽、行气活血的功用,常用来治猝然昏迷、心腹疼痛等病症。

焚香也是古人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的一种方法。林黛玉在写经时常焚藏香,《红楼梦》第八十八回,黛玉在写经时,丫鬟又拿起一子儿藏香道: “这是叫写时点着写的”。第八十九回中,黛玉清早起来,梳妆过后,便命丫环紫鹃点上藏香写经。曹府使用的藏香,是一位名叫王景略的匠人所制,香方源于拉萨,其方收录在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

藏香在清人的居家生活中,也是卫生防疫用品。沈叔埏《藏香酬袁春圃方伯》诗曰:“辟邪兼辟寒,却秽同却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曹家制作的藏香配方,具有与“杀邪治祟”的功效,以其香熏后,能令人痘疮不发、催生明目。

古人用香的普遍在每月必有的香例银子这一开销亦可感知。《红楼梦》中贾家祭祀、节庆也都要焚香还愿。第十八回中,元春省亲,元宵之夜的大观园香花缤纷:“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但见庭燎烧空,香屑布地。”古人节庆喜爱行香是因为香烟袅袅香气氲氲可以营造种神秘高雅的气氛,人们可以利用飘渺的香烟与神灵沟通,以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END

标签: 红楼梦中的香文化

推荐阅读

红楼梦中的香文化

一缕清香可以让人心旷神怡,乐而忘忧;一卷书香可以浸润风尘,穿越千年;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可谓是芳香四

【插画】pilyeon

recommended每日推荐

漫画之阴间商人

都说人老成精,其实有些上了年岁的古董,也可能‘成精’。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里怪事不断,或许就是你收藏

【原创】鲁米诗:普照众生

【英译汉】你在我们的城市打开什么类型的聊天屋?合拢你的嘴唇吧像慈爱阳光温暖世界像大不里士太阳从东方冉

当博物馆玩起“剧本杀”

新民晚报讯(记者姜燕)博物馆越来越“潮”,开发一款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创产品,已经不是博物馆追逐潮流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