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枞枞
编辑 | 陆一鸣
题图 | 图虫创意
(资料图片)
旅游旺季还没结束,今年最出人意料的网红景点已经提前出线了。
整个暑假,各大博物馆的门票都是一票难求,预约进馆,得用上抢演唱会门票的技巧和手法:多线程操作、掐点进系统、拼眼力和手速,讲究一个稳、准、狠,对心理和身体素质都是一场考验。
实在抢不到或者临时起意要去逛博物馆,还可以走特展通道进场,打开手机一看,特展票价惊人——正价票198元、半价票99元,难免心头一紧,但来都来了,还是咬咬牙花钱进去吧。
国博收费展的购票界面。(图/国博展览小程序)
拿到票,好不容易跟着队伍从体感53℃的烈日下挪进清凉的馆里,发现涌进这里的人并不比那些被挡在“门票关”外的人少——有在大堂遛娃的、休息区野餐的,各个展厅里给“博物馆护照”盖印章、打卡的……热门博物馆如三星堆,展厅里的人流量更是巨大,摩肩接踵的程度堪比国庆假期的上海外滩。
三星堆博物馆展厅内。(图/小红书@我只是一只粽子)
不少博物馆纷纷宣布加场、延长暑期的开馆时间,但开到晚上了还不够,因为还有那些一逛就一整天、天黑了还不愿意走的人。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延时开放公告(图/微博)
今年的“文博热”怎么比天气还要热?这博物馆怎么还非去不可了?
博物馆创收,
梦幻联动、各显神通
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而文创产品正成为博物馆的重要收入来源。
10年前,故宫文创就靠着手账胶带、折扇、行李牌等创意产品出圈,开了网店后,各种“来自故宫的礼物”一时风靡全网,国内各大博物馆的“文创竞赛”也就此开始。
热卖至今的故宫折扇。(图/故宫淘宝截图)
2019年,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想拿出埋在土中的“文物”,就得模拟实地考古的步骤,从划探方开始,掘地、清洗乃至修复,让不少网友过足了考古的瘾,体验开到隐藏款的镇馆之宝的那份激动、见证文物出土的喜悦和成就感。
我在家里挖“文物”。(图/微博)
如今,文创商店早已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标配,除了各自镇馆文物的周边,还有各种手办、玩具,乃至生活百货:“皇后之玺”公交卡、越王勾践剑U盘、馕形的鼠标垫……都是打工人居家办公的实用之选,就算是被网友称为“绿马踩鸡”的“马踏飞燕”玩偶,也因丑受宠,一度卖断货。
作为有逛博物馆习惯的旅客,沙沙坦言,“以前不太会在文创这方面花太多的钱,一些东西的质量让我觉得不是很值得”,但最近在逛博物馆的时候,“觉得有一些小东西设计得还挺可爱、挺有想法的,加上因为假期难得出趟远门,从南到北的,就愿意带一点纪念品”。
在博物馆买文创,根本停不下来。(图/小红书@初一一撮毛)
沙沙还记得,有一次同行的朋友在洛阳看上了一顶有书法题字的帽子,“当时她蛮喜欢的,但没有买下。后来发现在网上怎么都搜不到那款,就特别特别后悔,巴不得立刻坐车再回去把那顶帽子买下来。之后还说,以后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还是要尽快买下来,这种情况真的是过了这个村儿,没有这个店儿了”。
2021年五一期间,三星堆文创推出的“青铜面具”冰激凌只用了一个上午就售空库存、爆火出圈,之后,不少网友为了冰激凌特地去打卡博物馆,其他馆见状也纷纷研发起自己的文创雪糕,加入Battle。
出圈的“青铜面具”。(图/微博@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文创雪糕遍地开花,也拓宽了文创食品的研发思路,到了饭点,观众也不用出博物馆大门,到餐厅炫碗“编钟卤蛋面”,尝个“四羊方尊”蛋糕,喝杯宋孝宗“代言”的宋代茶饮子,或者品个“万春金福”故宫下午茶……餐饮品类堪比外面的小吃摊、咖啡店,不同的是,这些产品还自带一份文物加持的历史底蕴和书卷气息。
逛饿了,就吃点镇馆之宝。(图/小红书@东湖小野)
博物馆开门营业,主打的就是梦幻联动、包罗万象,打破空间区隔和领域界限,想方设法活泛起来,成为商场、餐厅,甚至乐园和剧场。
花式内卷,
博物馆有多拼
一度被视作高冷神秘的博物馆,其实一直在努力“放下身段”。
(图/《我在故宫修文物》)
2016年,讲述文物修复工作者日常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从此大家对文博行业的印象大改。不少年轻观众看了这片子后,甚至嚷嚷着要去故宫上班。
《我在故宫修文物》堪称故宫的招聘广告。(图/豆瓣)
之后的几年里,《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多档亲民的文博类节目陆续接力,要么请各路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要么让文物“开口说话”,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给出镜的博物馆引来大波“流量”。
同时期,海昏侯墓发现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竹简、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文物持续“上新”,这些令全民瞩目的重大考古发掘进展,也极大地提升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意愿。
(图/图虫创意)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公布重大考古发现,紧接着的清明小长假,三星堆博物馆游客量就创下历史新高——4.53万人次涌入三星堆博物馆,实现门票收入246.58万元,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78%、329.73%。
许多人因为这些纪录片、综艺或考古进展而有了契机走进身边的博物馆,去一睹国宝的真容,每年的寒暑假,各地博物馆都在迎接新的客流量高峰。
“运河迷踪”密室。(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今年,博物馆圈又察觉到密室逃脱的火热: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迷踪”密室里,观众可以化身为“都水监密探”护送贾王回京,由于是免费项目,有网友觉得“密室的抢票难度比预约进馆还大”,有的观众因为沉迷剧情玩得太久,最后连本馆的基本陈列都没看完。
而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古墓探秘”,则号称全国首个“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夜宿项目”,在这场“剧本杀”游戏里,玩家将“复活”墓主、在博物馆里过夜,至于这两天一夜要花费的1688元,与玩家们的好奇心相比,几乎不值一提。
“博物馆奇妙夜”的报名页。(图/古都研学小程序)
还有的博物馆,选择把戏剧舞台搬进馆里:为了让大家和苏东坡“本人”面对面,四川省博物馆就和四川人艺剧院合作,在苏轼主题文物展厅演起话剧;观众听了湖北省博物馆的现场编钟音乐会,才懂得古代帝王怎么会因饮宴作乐不思朝政;在广东省博物馆,舞者伴随现场演奏的民乐在宋元书画前跳起现代舞,用现代人的肢体语言和千年前画卷上的笔墨对话……
观众在博物馆遇见苏东坡。(图/微博@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线上线下,博物馆都呈现出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但足够说明文博的内核真正“热”起来了吗?
文博“热”的背后,
难以察觉的“冷”
剥去娱乐的外衣,回到展厅,观众们站在展柜前,面对的是自己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陌生领域,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许多展览陈列很可能还是“看不懂”“没意思”“记不住”。
(图/枞枞 摄)
经常逛博物馆的人,对于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孩子拖曳着家长想要离开,有时还会开始尖叫、奔跑、拍打展柜。最后,疲惫的大人和小孩都只好走马观花、打卡完事儿,在对每件展品匆匆拍完照就走的情况下,观众对当地文化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往道听途说的奇闻异事,隐形的门槛让展品背后的故事依旧冷门。
观众在给展品拍照。(图/枞枞 摄)
最初,人们走进博物馆,是因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去抱有好奇和期待,而文物藏品及其背后的渊源才是博物馆的根之所在。
《国家宝藏》中,文物摄影师赵震分享过他为将近8000尊兵马俑拍照的故事,其中,秦始皇帝陵“28号俑”上有一枚清晰的指纹,“那可是2200多年前制作兵马俑的工匠留下来的指纹啊!”赵震哽咽道,“当看到那种景象的时候,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同一个位置,他刚刚离开,而我就踩在他的脚上……”。
兵马俑上清晰的指纹。(图/《国家宝藏第三季》)
试着用目光去描摹那些存延了数千年的物品,凝视和想象就能让当下的我们回溯时间、重返故地,感受冷静思考带来的共鸣和震撼。
不过,“外行人”要想达到这样的观展体验,还得馆方来搭把手,用更通俗直观的展板文字、更口语化的语音导览和人工讲解,又或者出其不意的小贴士,都能帮助理解、减少展品陌生又高冷的距离感。
展厅里专心听志愿者讲解的女孩。(图/枞枞)
虽说陈展方式有待改进,但逛博物馆确实正在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展厅里,常有和展台一般高的孩子,自己捣鼓语音导览器、戴着耳机静静地观赏展品;年轻人三两成群,驻足在展柜前、沉浸在讨论和思绪中;志愿讲解员被团团簇拥,身上凝聚着大家求知的目光……
(图/枞枞 摄)
只要能够吸引更多人怀着好奇和期待,迈进博物馆的大门,文博圈争当“显眼包”的各种花活,就总算没白整。
校对:杨潮
运营:嘻嘻
排版:熊梓瑜
1.新京报 博物馆收入达历史最高 文创产品哪家最能“整活”?
2.杨晓琳. 国有博物馆资金来源研究(1996-2019)[J]. 博物院,2022(1):102-112. DOI:10.3969/j.issn.2096-1715.2022.01.016.
3. 三星堆博物馆持续打造文创精品圈粉无数 创意无限 魅力无穷 中国旅游报,2021.04.26
标签:
越来越卷的博物馆,薅光了我的钱包作者| 枞枞编辑|陆一鸣题图| 图虫
年轻人,你为什么年龄焦虑?《伦敦生活》好像从这两年开始,35岁这个年
读这本书时,我窥探到了世界的真相和人的内心提到“家”这个字,你会想
拒绝流行,我只想“老派”地生活西园寺的素面洪爱珠 摄ID:eslite_CN理
低龄网文VS古早言情,这个夏天谁赢了“燃情天后”桐华在《步步惊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