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古人度过炎炎夏日,原来靠TA……

  • 2023-05-13 09:59:59 来源:腾讯网

纺轮是古代人民纺织生产的重要工具。它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区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从河北磁山遗址考古发现资料来看,我国古代居民在7000年前就使用纺轮纺线了。考古人员在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纺轮和陶纺轮,距今5000年左右,表明纺轮是当时主要的纺纱工具。


(资料图片)

西周涡纹刻花木纺轮

新疆考古发现的纺轮

新疆最早的纺织品出现在罗布泊地区,当地的人们在3800多年前就掌握了毛纺织技术,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很多毛织斗篷、腰衣等服饰,足以说明这一点。虽然罗布泊小河墓地没有出土纺轮,但毛织物必须通过纺轮捻线才能制成,所以,当时的人们应该使用过纺轮。

197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木垒四道沟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纺轮和骨纺轮,距今3000年左右。1985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一件带杆木纺轮,杆长34厘米,纺轮直径5厘米,是新疆古代文物中的精品,距今2800年左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考古人员在扎滚鲁克墓葬里发现了40余件木纺轮,这些纺轮采用削、刮、钻、打磨等方法制作,表面大多比较光滑。木轮截面上部平整,底、侧面或平或弧或呈锥形。可分为圆形纺轮、椭圆形纺轮、“8”形束腰纺轮等几种形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考古人员在扎滚鲁克墓葬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距今2500—2800年前的毛织物,这些毛织物有的质地厚实,使用的毛线稍粗,有的质地较薄,使用的毛线较细,但两种织物的组织结构都十分均匀,说明当时的新疆居民,纺纱时使用了重量和大小不同的纺轮,反映了新疆古代居民的聪明才智。

同时,新疆考古人员在洛浦县山普拉墓葬里发现了许多纺织工具,是汉晋时期于阗古国居民的文化遗存,有陶纺轮、石纺轮、木纺轮、纺轮筒、绕线轴、骨针等。纺轮主要有圆饼形、半球形两种形制。陶纺轮,杆为木,轮为陶制。石纺轮,杆为木,轮为石质。如1992年山普拉出土的一件石纺轮,轮是深黄色石,木杆,轮径2.3厘米,厚2.3厘米,时代为汉晋时期。

于阗古代居民对纺轮倍加珍惜,喜欢将其放在木筒里保存,考古人员在山普拉墓葬里发现了纺轮木筒。这些纺轮筒制作考究,筒外壁镟刻有凸起的弦纹,看起来十分独特,有的木筒外壁用黑、红彩绘有曲波纹、曲折纹、卷云纹、树纹等图案。

绕线轴是于阗古代居民储藏毛线、丝线的重要用具。他们将一根根较粗的10厘米左右的木棍,刻挖出一串串凹槽,然后将线缠绕在凹槽内,这样使他们精心纺出来的线不至于乱,保存起来比较方便,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山普拉墓葬还出土了铁针、角针、骨针管等缝纫用具,它们无疑是缝制服装的重要工具。

1995年中日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墓葬里发掘出土了纺轮,它们是汉晋时期精绝人的文化遗存。尼雅遗址5号墓出土的木纺轮,杆用树枝刮削而成,两头细中间粗,长14厘米,轮呈圆饼状,直径2.8厘米。尼雅6号墓出土的纺轮,轮平面呈椭圆形,底面呈弧形,直径3厘米,厚2厘米,杆也是中间细两端细,最粗1厘米。除纺轮之外,考古人员还在此地发现了织毯用的打纬工具。尼雅遗址发现的木手,用圆木削成扁平状、形如木梳,一端有小柄,使用时可以手持,另一端刻成一排整齐的小齿槽,长5厘米—19厘米,最宽处8厘米—10厘米。

纺轮的作用和意义

小小纺轮在史前遗址出土件中算不上什么重器,但当时纺轮的出现从根本上将古代先民从着兽皮、披树叶的窘境中解放出来。这一发现对中国彩陶、中国文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纺轮都是用来把毛、丝、棉、麻等纤维织成线的。纺轮的结构很简单,但它的工作原理却很科学。纺轮由轮盘上加一根纺杆组成,纺杆上方形成一个倒钩,使用时,在杆底部拴上捻好的纱线头,然后将它下垂,转动纱轮,利用轮盘转动的力量将纤维捻成纱线。

由于纺织原料都来自毛绒,因此先秦时期新疆诸绿洲的经济生活一直是农牧结合。羊群不仅是人们的食物,还成为了被服原料。毛绒属短纤维,必须加捻纺成纱线,才能进行织造。纺捻全靠手工进行,最初是一只手拿着毛绒,另一只手扯绒成缕并加捻(加捻过程必须始终保持同一捻向),捻搓一段成纱即绕于木质纺杆上(此纺杆犹如后世之锭子,当时用树枝充当)。

其后出现了吊悬式纺具,即在纺杆下端装一圆形纺轮(圆饼状,或半球体,或形如算盘珠,有陶质、木质或骨制,于圆心处开一圆孔,穿入纺杆),纺织者将原来直接捻搓毛缕的一只手捻动纺杆上端,使之旋转即可加捻。这种纺具或组成这种纺具的纺轮,在新疆诸绿洲先秦时代遗址或墓葬中,普遍都曾发现。这种吊悬式纺具纺出的毛纱,比直接挂捻的毛纱在技术上有一定进步,纺出的毛纱较匀。

纺轮的外径和厚重,是决定成纱细度的关键。外径和重量较大,转动惯量也较大,纺成的线就较粗;外径适中,重量较小,厚度较薄的,转动惯量虽小,可转动延续时间较长,因而成纱较细且比较均匀。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出土的纺轮基本上都是木质的纺轮,重量与石或陶制的纺轮相比轻了许多,说明当时新疆的纺纱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为我们研究新疆古代纺织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纺轮的出现,给原始的纺织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真正的纺织时代。从考古出的大量毛织物来看,新疆最早使用纺轮的地区是罗布泊地区,距今4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就使用纺轮了。新疆古代居民一直到北朝还在使用纺轮,唐代以后就十分少见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手摇纺车。

学者们认为,在战国时期中原就出现了纺车,到了汉代纺车得到普遍的使用。纺车这种纺织工具在中原地区的画像石中有一些反映,如1952年山东藤县龙阳店出土的一块汉像石上可有几个人物正在纺车、织机旁操作。新疆考古出土的纺车难以见到,在自治区博物馆和南疆的一些博物馆收藏了一些木质的纺车,基本上都是清代至民国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纺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阿迪力·阿布力孜)

标签:

推荐阅读

古人度过炎炎夏日,原来靠TA……

纺轮是古代人民纺织生产的重要工具。它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区

震后15年,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怎么样了

“老北川”“新北川”,即使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整整15年,许多本地人依旧习惯分开称呼北川。老北

莫言新作《鳄鱼》即将出版,又是一部剧本!

5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从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了解到,68岁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

每日短讯:王昊、李敏:唐伯虎的一次雅骗

唐伯虎是明朝的一位顶流爱豆,在中国拥有很多铁粉。其炸裂的口碑,既不因为他是著名文学家,与祝枝山、文征

舞剧《咏春》:新一代荧幕功夫宗师“叶问”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

本文作者:春梅狐狸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4月28日晚上去看了舞剧《咏春》,宣传上是舞坛“双子星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