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每日聚焦:在洛阳汉服有多火?“出门坐公交车就我一个现代人!”

  • 2023-04-11 17:14:07 来源:腾讯网

“牡丹幻城之夜2023”暨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之际,话题词#洛阳的汉服能有多火#登上了热搜榜,网友在洛阳坐公交时录了个视频感慨:“出门坐个公交车就我一个现代人,谁懂啊……”

大家也纷纷跟评:“在洛阳景区不穿汉服仿佛格格不入……”


(资料图)

2023年4月,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国花园牡丹观赏园内,汉服爱好者们赏花巡游。

其实,近些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汉服热”,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汉服吧。

01

汉服:兼容并蓄的服饰大系统

将汉服称为汉人的传统服饰是不太准确的,按照现在的观念,汉服应该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汉服不断吸收外来样式,历经了多次胡汉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样式和风格,因此汉服也并非单纯的汉人服饰,而是兼容并蓄的服饰大系统。

今天,当我们说到“汉服”,一是传统汉服,二是基于传统汉服设计的现代汉服

02

汉服,一眼千年

古人认为汉服起于黄帝。现在普遍认为汉服源自殷商时期,出土的商代文物也可以看到与周代近似的服饰。

从周代开始,汉服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系统,按照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服饰,逐渐形成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宴服的体系,类似于今天的大礼服、小礼服、工作服和休闲服的分类,并依据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不同礼仪场合使用服饰。另外,古人将人事与天事对应,又将服饰色彩与五行、时令等对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很是讲究。

03

汉服印象:宽衣博带

纵观整个汉服发展过程,有三种基本款式贯穿始终,分别是衣裳制、深衣制和袍服制

衣裳制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衣裳有可能是汉服最早的普遍使用类型。汉代的史书记,“凡服,上曰衣下曰裳”,意思是穿在上身的称为衣,人们依靠衣抗拒寒暑。穿在下身的是裳,裳的作用是遮蔽。大礼服往往都是衣裳制。周代至汉代的衣裳都是宽衣大袖

深衣制

深衣为衣裳相连,也就是上衣和下裳在腰部缝合,覆盖身体时显得深邃,所以称为深衣。《礼记》说:“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就是有“圆形袖子象征圆规,方形领子象征方正,背部中缝从上到脚后跟,象征直道”等等这般讲究。

袍服制

袍服比较典型的特征是圆领、窄袖、合体。袍是从隋唐开始到清代使用最为广泛的服装。隋代按照袍服颜色定了等级,唐朝时将等级做了更为细致的规定,“贞观四年制,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

有没有发现,华夏传统尚“宽衣博带”,穿宽大的衣服、系宽的衣带?就很飘逸,颇有“天外飞仙”遗落人间之感。

04

汉服,美乎其衍生款

汉服除了上述三种基本款,还有很多衍生款式,如唐代的短袖上衣,称为半袖或半臂,宋代的褙(bèi)子、明代的比甲、清代的坎肩等,都是可以穿在外面的衣服。

《红楼梦》中有一段,就描绘了林黛玉身穿坎肩的装扮之美: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真比如: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05

汉服,这么穿

传统汉服的基本组成为:头上戴冠(巾),上身有内衣(亵衣、中衣)和衫(襦、袍),下身有裙和裤(胫衣),脚上穿鞋(靴、履),腰间系带,带上悬玉佩。

穿着的先后顺序:内衣(中衣)、上衣、裙(裤)、衣带、外衣(袍、衫)、鞋(靴)、巾帽(冠)。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汉服》中华书局 作者 曹喆(中国古代服饰史专业研究者)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李珍

标签:

推荐阅读

每日聚焦:在洛阳汉服有多火?“出门坐公交车就我一个现代人!”

“牡丹幻城之夜2023”暨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之际,话题词 洛阳的汉服能有多火 登上了热搜

热门:印度艺术家创作特朗普马斯克比尔盖茨贫民窟AI画

DoNews4月11日消息,一组名为“贫民窟的亿万富豪”的AI画作在网上发布后,引起了全球关注。这组

千年古琴“九霄环佩”火遍全网,比其历史更久的中国最早琴在湖北出土

极目新闻记者徐汉雄4月7日,在广州白云山麓的松园,中法两国元首品茗、听琴。传出的相关画面中,现场演奏

世界视讯!中国科幻文学反向输出,德国“三体热”风头正盛:迫不及待寻找中国新生代作家

↑图据视觉中国作家陈楸帆曾表示,“我们所认知的科幻其实是一种舶来品,它起源于英国,在美国兴盛,经由美

全球今亮点!苏东坡是苏轼辨识度最高的一个名号,其中有何深意?

苏轼之所以叫苏东坡,并走向精神层面的东坡,与一个地方和一个诗人有关。这个地方就是黄州。诚如苏轼所言: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