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5日是清明节。每年的清明节,也一般都在4月5日前后。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在夏历中的月份不固定,却有着几乎不变的西历日期,这颇有些奇怪。
其实,夏历虽然俗称为阴历,但并不是真正的阴历,而是阴阳历:阴历是指完全靠观察月亮来制定历法,阳历则是指完全靠观察太阳来制定历法。夏历则按月亮制定月,按太阳制定节气和年,属于阴阳合历。因此包括清明在内,所有节气都能较为固定的对应西历日期。
(相关资料图)
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冬至确定较早,从古至今都受到重视。其他二十几个节气,诸如雨水、惊蛰、谷雨等等,则相当没有存在感,基本只有指导农时的作用,并不被当成节日庆祝——夹在其中的清明却是一个例外,它在一众节气中藐视群雄,甚至能和端午、中元、中秋这样的大节相提并论。
清明如此特殊,不是因为这个节气本身有多厉害:历法学上的清明,只表示太阳黄经达15°,一个纯粹的标记点而已。之所以叫清明,则出自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冬至之后会刮45天冬风,再刮45天明庶风,然后45天里刮的风就叫清明风,实际就是指春天气清景明的东南风。按此计算,则冬至后90天到135天的时间里都是清明风。而每两个节气平均相隔15.2天,冬至后的第7个节气应当距冬至106.4天,正好落在这一范围,便因此得名清明。
24节气系统在西汉定型,然而此时的清明还只是普通节气,没有任何庆祝。后世清明所有的节日内容,都是从其他节日那里“偷”过来的——失主是寒食节和上巳节,二者都是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古老节日:
寒食节源自周代的火禁和改火,古人用燧木取火,不同季节更换不同的木材。古本《周书·月令》记载:“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而《周礼·秋官司寇·司隶》又记载:“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也就是说司烜氏负责用燧木取火,并将火种提供给国家祭典上的坟烛和庭燎。仲春的时候还要在国中敲着木铎宣布火禁。
周代文献中并没有改火的日期规定,大概到了汉代,春夏改火和仲春火禁相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寒食。“寒食”之名也正从此来:不能烧饭热菜,自然只能吃寒食了。二者结合的动机倒是很好理解:火禁期间熄灭火种,然后更换新的燧木重新取火,给人一种万象更新的感觉。然而仲春结束后是暮春,暮春结束后才是初夏。如果在仲春月底熄灭火种,等到夏初也要整整一个月。这岂不是得有一个月,不能生火做饭和烧水洗澡?
于是到了汉末,曹操实在忍无可忍,发布了取消寒食的《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过个节就要罚蹲半年大牢,这禁令实在有点太狠。其中还提到了汉代寒食的日期,在冬至后105天,这正好就在清明节前一两天,从仲春之末持续到初夏的样子。同时禁令里还说,寒食来源于春秋晋国忠臣介子推。传说他在这一天被烧死,晋人感念因此一个月不生火来纪念他。曹操还在里面顺嘴吐槽:伍子胥是沉水而死,也没见有人一个月不碰水啊,你们这也太偏心了吧?
实际上纪念介子推只是民间传说,东周史料中介子推明明是隐居终老,并没有被烧死,也就谈不上禁火来纪念他了。不过曹操这道禁令并没有执行多久,曹魏被司马晋取代以后,可能是出于国号相同的好感,寒食又再次复活并且在全国推广。
根据这一时期成书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东晋南朝的寒食节相当盛大:要吃春盘(多种生菜拼盘,类似今天的沙拉),做麦芽糖、杏仁酪和大麦甜粥。还要在鸡蛋上面雕刻图案彩绘花纹,同时民间会举办运动会:拔河,荡秋千,蹴鞠是庆祝寒食必备的三大运动。
但与汉代相比,晋代寒食日期已经缩短到了三天,这正好就把紧邻在后面的清明给覆盖了。到了唐代,寒食节更是成为法定节假日,连放4天,名字也干脆改成了“寒食清明节”——清明终于由一个节气提升为了节日。到唐肃宗时还觉不过瘾,将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黄金周。
而这么一通操作,结果就是清明节假期不仅包括了寒食,还经常会包括上巳——上巳节来自周代的“仲春之会”,原为情人节和春游节,天子祭祀爱情之神,诸侯国要开放皇家园林,给民间青年男女约会。汉代将之移到了暮春三月初,又增加了踏青、曲水、辟邪、祈福、招魂等诸多习俗。唐代寒食清明节连放七天,基本就是从仲春底到暮春初,导致上巳节的风俗也混入了清明节:
比如清明扫墓,就被认为来自上巳的踏青招魂;还有上巳节令美食“龙舌粄”,是用鼠麹草或青蒿,加上米粉、蜜糖做成米饼——这种小吃如今在华南各地还能看到,但却被叫成了青团或清明粿。
两大古老节日连在一起,最后胜出的却是夹在其中的小节气清明。这可能是由于寒食节禁火,而唐宋时兴起了扫墓烧纸,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寒食败下阵来——唐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烧纸的习惯,而是会把纸钱等纸质冥器,直接埋在地下或压在坟头以示祭奠。不过另一方面,唐代虽然早已不再钻木取火,而是改用火石、火镰,但是到了清明这一天,却会故意重演一下周礼中的改火:“长安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都人聚门外以观。”小朋友们在大殿前面比赛钻木取火,谁先钻出火来,可以得皇帝赐绢三匹金碗一口的奖励,名副其实的金饭碗。
到了宋代,寒食清明还是连放七天,上巳节几乎已完全消化。宋朝人过清明节,就是一边扫墓一边春游,会带着美酒小菜,遇到好的景致就席地而坐开始宴饮。《东京梦华录》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同时宋代也恢复了周朝古礼,在清明时开放皇家园林,设置彩棚出演百戏,供百姓游玩观赏。即使皇帝御驾亲临,游人也不需要回避,反而是“及御马上池,则游人增倍矣”。
宋朝亡于蒙古征服,元朝几乎废除了一切传统节假日。明朝建立后,虽然恢复了很多节日,但清明节却并没有获得假期。不过明朝皇室和上层,倒是带头恢复了各种清明习俗,尤其推崇清明祭祖,让扫墓之风更加隆重。
满清入关后,清明节再次从宫廷衰弱,但祭祖还是得到保留。而且宋明庆祝寒食清明的各种风俗,依然在民间沿袭流传。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后,民国政府于1935年重新将清明设为国定假日。到2008年,清明节又恢复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到2009年,又通过调休改为三天——好消息是,今年的清明节终于不调休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标签:
今年的4月5日是清明节。每年的清明节,也一般都在4月5日前后。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在夏历中的月份不
说起银幕上的“才女”,大家眼前会浮现出谁的身影?前段时间,在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诞生了历史上首
如今的网络上也是有着各式各样的名词网络用语,其中最多被人提起的就是水逆这个词了。这倒不是封建迷信,而
近日,考古人员在河南商丘宋都古城发现了一座唐代墓葬,该墓形制基本完好,从墓内出土文物推断,应是一座平
人间四月天,树正绿,花正红,日子正暖。今天跟随河大卫看看古人诗词里的人间四月天有多美吧。最喜悦的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