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称中州、中原、中国,为南宋以前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自唐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均把河南一带的方言当做全国通用语。
这也造就了河南方言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看起来很土,实际上很多都是古语用法;听上去很俗,实际上在很多年前是一种高雅语言。
(相关资料图)
所以有人说,文言文、名著中常有字词不理解,用河南方言一读就懂了。这个观点,有没有引起河南朋友的共鸣呢?
正音官话,出身“排场”
河南话的出身史,便是一部“排场”的历史。
大约三千多年前,周公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车同轨、书同文的早期实践,东方闪烁了礼乐文明的第一缕曙光。雅言,便第一次从广土众民中提炼出来,承担了正音官话的职能,从语言维度上为新生的王朝确立了思想世界的主轴和坐标。
之后,河南的先民们用中州腔调吟咏讽诵,天地之间开始有了风雅的声音。现在最早的有关河南地区的方言记录是《诗经》——古人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是为“中国”,《诗经》代表了先秦时代通用的语言“雅言”,也就是那个时期洛阳一带的方言。
唐代标准语以当时洛阳、长安两京的方言为基础,唐朝强大的国力,使得通用语的使用更加普及。
北宋败于金后,汴梁城军民一部分南迁,一部分被掠到黑龙江。大量移民对两地的方言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现在,杭州方言仍能看到当时北方方言影响的痕迹,东北话更是与河南话极度相似。
一直到清中叶,北京话才取得共同语地位。直到1955年,普通话的概念才正式确定下来。可以说,河南话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汉民族所使用的“普通话”。
看似有点“土”,实则很优雅
河南许多被认为又土又生硬的语言,其实在古文里都能找到出处。因为一些古诗词押的是入声韵,普通话里这种发音已经消失,而河南的方言则完美保留了下来。
举几个例子:
兮(xi)
河南人说话常在末尾加“xi”长音,表达感叹强调语气,这在《诗经》中已有体现。《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挑兮达兮,在城阙兮!”xi在此作语气词,无实意。
噫(yi)
河南人表示惊叹会说“yi"。 这个语气词加上说话人的情绪、表情、肢体语言,似乎略显浮夸,常常惹人发笑。但其实,“噫”是古已有之的官方表达。例如《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让(rang)
让,河南话表示责备,训斥的意思,古文同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棹板(zhao)
河南话里,把船桨叫做“zhao板”,古文里出现的“棹”字,其实意思就是船桨。苏轼的《赤壁赋》里有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淤锅(yu)
河南人表示锅里东西溢出来了,说“锅yu了”,这个本字是“渝”。《齐民要术》里便有煮肉不能yu的记载。
枯楚(kuchu)
皱巴,河南方言是“枯楚”。这也是宋朝官话,宋朝人写作“骨出”。
不着(zhao)
河南人表示不知道,说“不着”。这种说法在唐朝就已出现,如《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毕竟大意在什么处,看来祖师也不着。”
文化常青,河南话“出圈”之必然
时至今日,河南方言频频“出圈”,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
今年年初,电影《满江红》领跑票房,其“豫剧+摇滚”的背景音乐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资深影迷禾禾对电影里的豫剧配乐十分赞赏,她表示,“亲切、自豪。作为河南人,听到这段正宗河南味儿的摇滚豫剧,我有很强的语言归属感。”
一直以来,蕴含河南方言的优秀文艺作品源源不断。
相声演员岳云鹏,为河南话起了个名字“豫语”,巧妙融入作品包袱。
以河南方言为对白的电影《就是闹着玩儿的》走红市场,引发观者热情。
曲艺名家陈红旭把河南话里意指聊天、闲篇儿的词“喷空”,演变为一种新曲艺形式,走向全国。
在《一句顶一万句》书中,作家刘震云融入大量河南方言元素,乡音乡情跃然纸上。
……
世运之明晦,文化之消长,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河南话的流行,表面上是网络时代此消彼长的一时之选,实则是延续千年的“雅言古文”内涵之必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必然。
标签:
河南古称中州、中原、中国,为南宋以前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自唐代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均把河
“妇女节快乐!”——在每年循例祝福之前,很想先关心你,你现在快乐吗?现在我们“不快乐”的时刻好像很多
文 六神磊磊一之前说过令狐冲比岳不群到底强再哪里,今天再来作一个专业对比,说说段誉和慕容复。总有这样
加班让年轻人“没时间生娃”“怕失业不敢生娃”。 《二十不惑2》“8个小时上班、8个小时睡眠,再减去日
ChatGPT的诞生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热度持续不减,对话、写代码、翻译、写论文、写剧本、写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