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天天热消息:《论语十讲》(第十讲 比较.16)

  • 2022-12-02 22:08:57 来源:腾讯网

《论语》十讲


(资料图)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十讲比较

此篇取名“比较”,而不是“比对”或者“比照”,因为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对象可“对”、可“照”。

我学《论语》已经有几年了,笔记是纯手工逐字录入。参考对象有纸质的整本的书,也有网络上对某一段的解释。

今年参考的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简体字本),200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16年重印。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我拿我的笔记和该书进行比较、推敲,很受启发,有很多收获,进行了多处修改、调整,但同时也还存有很多疑惑。

我一直坚持,对《论语》的注解没有标准答案。我不想迷从杨先生,也不想让疑惑一直是疑惑,所以将我在今年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拿不准的地方列于此篇,希望能和读者们一起讨论、共求进步。

【评弟子】【冉有】【季路】【为政】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此章是记冉有、季路共仕季氏时发生的事情。文中的“季氏”和“季孙氏”,都是指季康子。

颛臾,zhuan1声yu2声,在今山东平邑县东,是个风姓古国。

山东古国,多出东夷系统,尤其是风、嬴【yíng】二姓。风姓古国传出太昊,嬴姓古国传出少昊。

孟子说方不足50里的小国不能上达天子,只能附属于邻近的大国,叫做附庸。颛臾就是鲁国的附庸。

此时,三桓四分公室,季氏有其二,势力最大。颛臾在季氏封邑费的西北,距离只有80里,季氏谋伐颛臾而吞并之,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此事,孔子大发脾气,把他俩训了一顿。但训了也就是训了,他并不能改变什么。

无乃尔是过也: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指周天子。东蒙,即蒙山,因在鲁东,故称东蒙。颛臾是周天子任命祭祀东蒙山的,是为“东蒙主”。

邦域之中:颛臾在鲁国的国土范围之中。

社稷之臣:颛臾以附庸的身份臣事于鲁。即使有矛盾也属于内部矛盾,解决的手段不应该首选征伐。

周任:周代的一个史官,有良史之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就任职,如果不能胜任,趁早别干。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如果你们的君主有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你都不拉他一把;如果有跌倒的危险,你都不扶他一下,那还要你们帮他干什么?

相,帮助的意思。

虎兕:虎就是老虎,兕si4声,类似犀牛的一种动物。

柙,xia2声,兽笼。

龟,这里指占卜的龟壳、龟版。古代从远方贡输者,在古代是宝物。

椟,一种盒子。

匮:[kuì]:缺乏;[guì],同“柜”。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讨厌。舍曰欲之,不说自己的真实目的,不说是因为自己想要。必为之辞,非要找一个借口。

有国有家,避汉高祖刘邦的讳改“邦”为“国”。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贫”与“寡”同义,词序似可互换。寡、贫是财富少,属于经济发展问题;均是贫富差距小,属于社会公平问题;和是和谐,安是安定,属于国家安全问题。

多一点少一点问题不大,大家都一样就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只要社会公平、和谐、安定,人人皆欲为君子,穷一点问题也不大。

也有人刻意地想把“寡”和“贫”互换,把“寡”解释成人民少,把“贫”解释成财富少。无可无不可,约定俗成即可。

盖字以下的三句,是插入解释的部分。夫如是,指这三句前面的患不均、患不安。

怀柔远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和安全问题,远人就会不服。

不服怎么办?只能自修文德,也就是搞精神文明建设。而不能恃强凌弱,不服打服。靠武力征服,不能使人心服。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把他们吸引来了,就要好好安抚他们,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这句话的意思跟之前不一样了。

萧墙之内,指鲁君所在。萧墙是一种遮蔽来人视线的短墙或门屏。孔子的意思是,季孙氏担心的根本不是颛臾,而是鲁君。他是怕鲁君收拾自己的时候,颛臾会作为鲁君的助力。

季氏倒未必是怕鲁君收拾自己,但颛臾有可能作为鲁君的外援,能剪去还是早剪去的好。

孔子当时生气主要是生冉有的气。二子俱仕季孙,冉有是季氏宰,责任更大。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目的是削弱公室,冉有、子路明知不对,却不加劝阻,还要辩解说这不是他俩的主意,是季氏要这样干的,甚至说颛臾城池坚固,离费地又近,不吞并它,将来必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威胁。孔子认为他俩是助纣为虐。

季氏准备征伐颛臾。冉有、季路来拜见孔子,告诉给他这个消息。

孔子责问冉求:“冉求!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先代周王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封地就是鲁国境内,并且臣附于鲁国,有什么理由征伐他呢?”

冉求解释说:“是季氏非要这么做,不是我们二人的主意。”

孔子见他还敢辩解,更生气了,你个做学生的,还能辩过老师?!

“冉求!古代良史周任有句话说得好‘能干就干,不能干滚蛋’。你们辅佐的人快要从高处摔下来了,而你们不去拉他一把;眼看着快要摔倒了,而你们也不扶一下,那还要你们干什么?!并且你说的话是错的,什么不是你的责任。把公权力锁在了笼子里,而你们的责任就是看管好笼子。把老虎和犀牛放出来是谁的责任?让龟甲、美玉毁损在盒子里,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也是来劲了,正面硬杠:“现在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如果现在不攻占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危险。”

孔子早就看穿了他,知道他在这件事中间没起什么好作用。“冉求!我最讨厌那种言不由衷的人,明明是自己起了贪心,还非要找什么好听的借口。我也听说过:有邦有家有位的人,忧虑的不是财物不够而是分配不均,考虑的不是人口太少而是生活能不能安定(忧虑的不是东西够不够而是分配均不均,考虑的不是生活贫穷还是富裕而是人们心理是否满足)。

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困,上下和睦就不在乎多少,生活安定则没有覆灭的危险。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远方的人仍不能来臣服,就应该更加修治文明的德行来使他们悦服。如果把他们招来了,就应该妥善安置他们。现在你们二人同时在辅佐季氏,却不能使偏远地方的人悦服而来,国家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而不能守卫,却阴谋在国内发动战争。哼,季孙真正忧患的哪是颛臾呀,他真正担心的是鲁国的宫廷之内呀!”

谢氏曰:“当是时,三家强,公室绨,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者。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译为“譬如瞎子遇到危险”“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共勉】【君子】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淮南子》: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

少之时是20岁以下,及其壮也是30岁以上,及其老也是50岁以上。

君子有三戒:20岁以下,血气不足,警惕贪恋女色;30岁到50岁,血气正盛,警惕争强好斗;50岁以上,血气衰竭,警惕贪婪(贪财好利)。

把“色”理解成“女色”,还是理解成“喜怒形于色”的“色”?年轻人不沉稳,往往是喜怒形于色,这是要改正的。

孔安国《注》云:“得,贪得。”谋求占有,害怕失去的意思。所贪者可能包括名誉、地位、财货在内。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不舍得舍,哪会有得?老了老了,最最宝贵的应该是健康和生命,其它身外之物,都可以舍掉。

古人认为,人的好色、好斗、贪财,全都和血气有关。少则轻狂,壮则逞强,老则吝啬。

年轻人,气血旺盛,好色好斗。人老了,豪放不起了,好色好斗的劲儿歇了,但可以另有爱好。但孔子说了“戒之在得”,如果志在必得,心脏、血管就要受不了啦。

另一说是老年人戒的“得”是患得患失的“得”,得到了太高兴也不好,得不到太执着也不好。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戒之在得”译为“莫贪求无厌”。}

【共勉】【君子】【小人】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给的宿命/使命、责任)。知天命,敬天命,不顺心的时候就可以归咎于天命。

小人和大人相对,大人和君子类似,但在这句话里,二词又有区别。在这里,大人应该是官长,是有地位的人;而君子更侧重于道德方面。

圣人之言,是古代圣王留下的箴言。

狎(xia,2声),亲昵而不够尊重。狎的本意是习惯,习惯常常导致轻侮,所以有轻侮的意思。

小人无知无畏,不敬天,不怕官,圣人的话也敢戏谑。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畏”“大人”译为“怕”“王公大人”。}

【共勉】【学习】【层次】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也不是说生下来就知道,天生就会。那样就不是人而是神了。

生而知之,是相对于学而知之而言的。就是说,我不用学,想想就会。人的学识达到了一定高度,一通百通,并非需要事事都要学了才会。

哪是什么天赋,无非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通百通,没学过就会,好像是生而知之一样。其实各门类知识的底层规律是相通的,超越了对流层,在平流层里可以融会贯通。

生而知之,是天生聪明,不用学就会,为第一等。

学而知之,是通过后天学习才会,就是说想学,主动学,也能学会,这是第二等。

困而后学,是碰到麻烦,绕不过去,被动地学,也能学会,这是第三等。

困而不学,是碰到麻烦,不知道去学,麻烦就成了拦路虎,这是第四等。

第一等上智,只有圣人才能达到。孔子不承认自己是一等。

第二、三等大体相当于中人,不管主动学还是被动学,总要学了才懂才会才能解决麻烦。孔子认为自己是第二等,即属于求知若渴、勤勉努力、拼命学习,并能持之以恒的一类。

第四等是下愚,不可施教,没法改造,只能让他们继续睁眼瞎下去吧。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民斯为下矣”译为“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

【弟子言】【陈亢】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异闻,指不同于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远,不亲近溺爱,指严格要求。

陈亢,gang,1声,字子禽,这里称名。

伯鱼,即孔子的儿子孔鲤,这里称字。

陈亢好奇,孔鲤作为孔子的儿子,是不是可以受到不同于一般学生的教诲?但他问了半天,孔鲤说,他没有听到过什么特殊的东西,只有两次是例外。

一次,孔子一人在院里站着,他蹭蹭蹭打院里穿过,被他老爹叫住,问他学了《诗》没有?孔鲤说没有。他老爹就说“不学诗,就没法说话”,于是他就回去读《诗》。

另一次,孔子又一个人在院子里站着,他又蹭蹭蹭打院里穿过,又被他老爹喊住,问他学了《礼》没有?他说没有。他老爹就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所以他就回去学《礼》了。他说,他单独听老爹的教诲,只有这两次。

陈亢从孔鲤那里回来,非常高兴,他说他只问了一个问题,没想到有三个收获,一个是赶紧学《诗》,一个是赶紧学《礼》,一个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

陈亢还算比较灵透的,能够闻二知三。

{杨伯峻先生将此句中“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译为“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态度”。}

标签: 论语十讲(第十讲

推荐阅读

天天热消息:《论语十讲》(第十讲 比较.16)

《论语》十讲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

播报:什么样的书画才能堪称神品?

《紫芝山房图》元倪瓒书画的神品、逸品、能品书画的神品、逸品、能品到底怎么分?中国美术史学者徐小虎曾

【声声慢】灯花

文 摄影:刘鹏 点评 主播:辛元戎刘鹏是青海知名的作家和摄影家。他出生在河湟谷地,生长、工作在河湟谷

环球即时看!高清微观|钧瓷真正的颜色,太美了!

80年代国营一厂钧瓷微观细节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著称于世。世人只知钧瓷外观绚美,却不知最美丽

焦点速读:【洞庭作家】万志勇/魅力东坡

魅力东坡作者:万志勇知道苏东坡,首先是因了童年背诵的“大江东去”,当时就特别喜欢。长大后学习古典文学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