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咱们聊过演员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抨击的是一种听不进旁人意见,一味自我满足的现象。有朋友跟我说,这样的演员还不在少数,大体都是属于“惯出来的毛病”。
既然是“被惯坏”,自然是有人“惯”。那么是谁惯出来这种盲目自大的演员呢?
可能是某些说了违心话的专家评论者,可能是某些抱着多鼓励目的的文化管理者,也可能是盲目而且有偏爱心思的观众。
(资料图片)
一部戏排演出来,听不到什么真话,看起来“花团锦簇、好评如潮、赞誉颇丰”,实则是很危险的事情。
专家评论家或者是真没看过什么好戏,也可能是拿了赠票不好意思实话实说;文化管理者大半是为了鼓励本土演员,或者是从保护本地剧种、本地剧团的角度出发;至于某些戏迷粉丝,只要是自己“爱豆”的剧目,看不看不要紧、看懂没看懂不要紧,鲜花可以一捧又一捧、掌声可以一波又一波,毕竟追捧名角儿要比追捧影视明星显得更有文化,而且不用打榜应援,所以也要节省得多。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演员自己。首先,是对自己没有足够清醒地认识。嗓子够不着不说勤学苦练,就强迫作曲把旋律写低一点,全然不顾板式正常的走向,本来该慷慨激昂的情绪就能唱成低徊哀婉,谁敢提意见就说对方没有理解角色的情绪;功夫不到家也懒得再去练功,让技术导演“换一个(技巧)换一个再换一个”,自己会用哪个就用哪个,根本不管这个技巧是否符合人物。
其次,对本剧种其他演员的水平没有足够了解。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自然就看不出自己的短板。有位老艺术家说到自己年轻时候,看前辈名家演出就非常羡慕,看同龄人演了好戏就反复琢磨,看别人演得好而自己做不到,就难过地偷偷哭,专门跑去请教、下功夫苦练。正是这种“知耻而近乎勇”的态度,为她成为全国知名艺术家奠定了良好基础。反观现在某些演员,自我满足之后别说跟其他人学习,连别人的演出都懒得去看,又怎么可能了解呢?
再者,对戏曲发展缺乏必要的认知。现在,交通如此便利,文化政策也如此好,各剧种在异地交流演出非常频繁,有很多机会可以看到其他剧种名家的演出;实在是懒得出门,传媒如此便利,在网上也可以找找各剧种的经典剧目看看。但凡是看过三四个外剧种名家演出剧目的人,都不会动辄觉得自己的水平“天下第一”、自己的戏“空前绝后”。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但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自知。那种完全“不自知”的演员呈现出来的“文化自信”,充其量是“文化自大”,是自己给自己惯出来的毛病。
所以,一个真正以振兴戏曲、繁荣戏曲为己任的演员,决不能也不会盲目自大,也不敢为“艺术家”的称谓沾沾自喜,反而应该虚怀若谷、多学多练多出去看看,真正把自己的本事提高,让自己德能相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作者:李想
编辑/审核:杨瑶
终审:王梅
前段时间咱们聊过演员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抨击的是一种听不进旁人意见,一味自我满足的现象。有朋友跟
茫然的故乡文 林普锦从各地相聚而来的孩子们,很少有印象中的故乡概念。他们只有当前户口所在的常识,没有
苦难未追逐她之前,她真的在很认真地去爱生活。淡荡春光,杏雨梨云,东风起,她便会在这时买上一枝含苞待放
※上期征集话题※戏曲中哪些人(物),最终收获了「凉凉」的结局?请聊聊这些或悲怆或倒霉的家伙,和他们不
很久,在此刻是一个近乎确切的数字,5年,10年,或者15年,甚至20年。我记不得了。总之是有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