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每日热点:夜读 | “消夏三十六计”

  • 2022-07-15 21:58:19 来源:腾讯网

窗下有清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眼前无长物,

端坐一院中。

何以消烦暑,

唐·白居易

︽消暑︾

近日南京持续高温,这样的夏天全靠空调WiFi西瓜“续命”。那么,没有空调的古人,到底是怎么熬过夏天的?

其实,在纳凉消夏这件事上,古人的办法又丰富又有趣。今天,一起来看看古人的“消夏三十六计”。

”子意作品“ 摄

诗经《豳风·七月》中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

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凿冰、藏冰,待来年暑天供皇宫贵族使用的做法。

《宋书·礼志》:“孝武帝大明六年五月,诏立凌室藏冰……凌室长率山虞及舆隶取冰于深山穷谷涸阴冱寒之处,以纳于凌阴。”

冰凌不宜长途运输,覆舟山(即今九华山)北临玄武湖,凌室建于此山之北,既有“深山穷谷”,又临“涸阴冱寒”,应该就是考虑到取冰的方便,所以南朝的藏冰很可能就是取自覆舟山和玄武湖。

”光影剑客N“ 摄

甘家大院“纳凉三宝”

树荫、天井、穿堂风

古代虽然没有空调,但给室内降温的“纳凉设计”却有不少,还能达到无氟制冷的清凉效果。

早在汉代,皇宫里就有了被称作“清凉殿”的豪华避暑套房。《汉书》中曾记载“清室则中夏含霜”,形容盛夏时清凉殿中的温度,如同下过霜一样的凉爽。

古代贵族在清凉殿中聚会。图源:南京市博物总馆

到了唐代,皇宫里的“空调房”迎来了技术升级,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的“含凉殿”,通过“冷水循环”的机械原理,实现自然降温的效果。

到了明朝,“空调房”的设计理念开始从“水冷”转向“地冷”。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这里记载的,就是“地井开孔送凉风”的纳凉方式。

”光影剑客N“ 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甘熙宅第(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藏着不少特殊的“纳凉设计”。

在甘家大院,古宅里的35个天井,每一个都是纳凉的好去处。“穿堂风”,则是甘熙宅第又一个“清凉法宝”。整个建筑群的五组穿堂住宅都有五六进,每一进的门打开,中轴线的过道会形成“穿堂风”,为室内带来阵阵清凉。

莲瓣式粉彩瓷吸杯

冷饮这么喝才够“潮”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藏有一对清代粉彩莲瓣形瓷吸杯,堪称古代吸杯的“颜值担当”。瓷杯的造型如同一朵盛开的荷花,粉红色的花瓣延伸至杯口,形成一个外敞式的弧形缺口。瓷杯底部的“花蕊”处开有一个小圆孔,与杯身外侧绿色荷梗状的吸管相通。

清代粉彩莲瓣形瓷吸杯。图源:南京市博物总馆

碧绿色的荷梗既是杯柄,又是吸管,如果是喝酒或饮水,可以从杯口直饮;换作冷饮的话,可通过杯柄的吸管过滤掉冰块等物体,让清凉的饮料流进嘴里,颇具雅趣。

头靠瓷枕

清凉入梦

李清照曾在《醉花阴》中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玉枕”,是一种青白釉瓷枕。瓷枕中空,枕在上面,冰凉清爽,脑子就不会一热了。

图源:南京市博物总馆

不过,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人对瓷枕的喜爱有些难以理解:瓷枕这么硬,头枕在上面,连翻个身都困难,更别说睡觉了。

专家解释说,古人使用瓷枕的正确打开方式,并非直接将后脑勺枕于其上,而是把脖子枕在上面,凉爽之余,还可保持发髻不乱。磁州窑的卧妇枕,以实物形式向人们演示了另外一种睡姿:左手支头,右手置于腮下,两腿弯曲作卧息状,脸朝枕头的一侧趴在瓷枕上,也是一种清凉消暑的休憩方式。

看过古人的消暑小技巧

什么法宝让你觉得最有用?

你有什么独家避暑小技巧?

评论区,一起韶!

素材来源 | 南京文旅、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六朝博物馆、南报融媒体记者 朱凯

图片来源 | 南京市博物总馆、汪春、“光影剑客N”、“子意摄影”

编辑 | 张洋珊

校对 | 吴一唯

责编 | 钱奕羽

标签: 消夏三十六计

推荐阅读

每日热点:夜读 | “消夏三十六计”

窗下有清风。眼前无长物,端坐一院中。何以消烦暑,唐·白居易︽消暑︾近日南京持续高温,这样的夏天全靠空

环球热点!盘点中国最贵的10幅书法

NO 10北宋曾纡《人事帖》

焦点热讯:首次集中展出!这个展别错过!

今天,《国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在杭州开展。宋六陵,其实是包括了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等在内

焦点信息:稼轩词的“刚”与“柔”

宋词大体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号稼轩,作品集有《稼

世界微头条丨盛夏时节的“竹夫人”

几个月没见到好友珊珊,一直很挂念。前几天,夫人约好晚上去她家喝茶。盛夏时节,风也是湿热的。揿好门铃,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