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身材,由于经常在户外尤其是在乡村走动,生于1975年的乐东九所中灶村人蔡宁,皮肤显得有点黝黑。他话不多,与人交流时眼睛会平静地注视发言者,仿佛随时要从别人的表述中汲取“营养”。
蔡宁当过小学语文、历史教师、文书和法律工作者,自27年前开始收藏老物件,迄今已先后创办了两家私人博物馆——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和崖州民俗博物馆。
“看得见的崖州乡愁”
5月7日上午,初见蔡宁,是在琼西文化名镇黄流一民房里,那里便是他的崖州民俗博物馆所在,200平方米(含阳台)的套间里,摆满了古崖州属地黎、汉两族人民生产生活用品和文化娱乐文献——竹编谷仓、棉质渔网、藤编箩筐、狩猎工具、儿童木椅、崖州民歌抄本、贺寿布幛和笔筒、砚台等,不一而足,由于空间逼仄,愈发令人目不暇接。
蔡宁陈列在阳台上的部分古代瓦当。记者 陈耿 摄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馆?”记者问道。
“崖州文化是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的结合体,今天的乐东、三亚两地是古崖州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腹地,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融合,铸就了崖州文化的特质。”蔡宁说,然而,近年来,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一间间古民居在经济大潮中不断减少,儿时乡村生活中的老物件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用具,浓浓的乡愁没了可以寄托的地方。
蔡宁对农耕时代的罐、瓮、碗、犁、钯、盆等看似普通的手工老物件尤其怀念,古崖州属地过去黎族、汉族人民所用的椰壳碗、竹吊篮、藤筐、木臼等成为稀有之物,也让他惋惜不已。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蔡宁为了再现“看得见的崖州乡愁”,2008年在黄流镇上租下民房,用自己多年来在乐东、三亚两地收集到的民族、民俗老物件,创办了崖州民俗博物馆。
崖州民俗博物馆里一个巨型的竹编谷仓。记者 陈耿 摄
见证琼南旧日时光
崖州民俗博物馆只是蔡宁自费建的其中一间博物馆,而早在2005年,他就在家乡九所镇中灶村创建了第一家博物馆,展出一部分老物件,场所是其父母1978年建的老房子,也是他2000年结婚时的用房。
婚后,蔡宁曾随妻子住到九所小学简陋的宿舍。由于老物件越收越多,学校安排给妻子的那间厨房,也成了他放置藏品之处。2019年新房装修完毕,他便将琼南民间的老物件集中展出,改名为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
跟随蔡宁前往中灶村,来到毗邻海榆西线的一栋三层高的小楼,首层门楣上11个红色大字——“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赫然入目。
一楼是“琼南农耕文化”展区,二楼为蔡宁一家的生活区,重量级的藏品在三楼,又设“琼南史前文化”“琼南古陶瓷文化”“琼南黎汉传统工艺”“琼南书契文化”“琼南古建文化”5个展区。藏品中,有厚形制大石斧、刻符双肩石斧、石戈、蝶形石饰、陶刀等;陶瓷系列中,有不同历史时期海南本地生产的陶器,其中有展现海南古代两大窑系之一的黄流窑系产品,有古城“官”字款和“吉”字款城砖;在书契文化展陈中,有清代康熙、同治、光绪年间盖有崖州署官印的“红契”,还有古崖州四区、五区(今乐东)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礼仪契书、地契及反映黄流商贸史的庄票、庄单等。
蔡宁收藏的部分制饼模具。记者 陈耿 摄
其中,有一份签订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田地买卖的手写契约,不但盖有崖州衙署的官印,见证人中有一位名叫邢修愈的,经查为光绪《崖州志》纂修者邢定纶的父亲,契约上还有次年的缴税记录等信息,让人可以遥想晚清时期崖州民间土地流转的情形;而一本清末民初手抄的崖州村名小册子,则记录了琼西南村落地名的变迁轨迹。
从1995年至今,只要有时间,蔡宁就会骑摩托车走村串户寻找老物件,车子已经换了3辆,各类老物件的数量也超过了3000件。他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专家们参观了他展出的藏品后,表示赞赏和认可,这让他很受鼓励,也颇感欣慰。
边收藏边研究边写作
蔡宁不仅收藏老物件,进行分类和展出,他还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比对其他馆藏文物,深入研究,并撰写了不少文章,发表在正式的报刊、杂志上。
为了了解本土历史和名人,蔡宁购买了海南出版社近百册的《海南地方志》和《海南先贤诗文丛刊》,以及“琼崖文库”中与琼南和黎族相关的书籍,如《明清黎情文献四种》等,作为时常翻阅的工具书;作家郭小东研究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的专著《失落的文明》《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琼南汉人风俗志》《中国民族民俗博物馆概论》《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和《乡土中国》等,都是他平时爱看的枕边书。
蔡宁的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一隅。记者 陈耿 摄
“我读了《失落的文明》,觉得该书可以说是《海南岛民族志》的续集,郭小东对史图博考证的遗漏作了一些新补充,发表了新的看法,同时还对海南解放后黎族一些习俗传承再做考究。”蔡宁说。
基于自己的藏品和查阅相关文献,2013年底至2014年初,蔡宁在《三亚日报》发表了《海南古陶遗珍——黄流窑明清黑褐釉刻画瓮罐》《海南古玉拾遗——汉代玛瑙珠子》;2015年,蔡宁撰写了《黎族石纺轮——新石器时代流传至今的纺织“活化石”》《刻木记事:破译黎族“文字”的密码》,也被《海南日报·海南周刊》采用;此后,《来自大山的华美——黎族藤竹编旧器拾零》《黎族麻织服探源:一个与传承祭礼对话的衣裳符号》《黎族犊鼻裤:方尺腰布回唱衣韵历史》先后见诸《现代青年》杂志海岸人文地理专栏。此外,蔡宁还有一些作品散见于《龙沐湾》《望楼河》《黄流乡土文艺》《三亚文艺》《海南之南》《一路向南》等乡土刊物。
收藏、研究、写作之余,蔡宁还热心向省内一些文化旅游景区和高校博物馆无偿捐赠过不少老物件。
标签: 海南这位了不起的乡村馆主
中等身材,由于经常在户外尤其是在乡村走动,生于1975年的乐东九所中灶村人蔡宁,皮肤显得有点黝黑。他
今天,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会经常看到抱拳施礼的镜头,但大多不明其意。其实,古人抱拳施礼是有讲究的,
他玉树临风,满腹诗书。他温润多情,潇洒不羁。他叫纳兰性德,也叫纳兰容若。他生活在康熙盛世,显赫之家。
作者简介索金书,笔名高粱秋,郑大中文系毕业,安阳市作协会员。近年开始创作文学作品,在平台纸媒发过诗
相信大家经常会在诗文中看见“黍离之悲”这类的词语。“黍”黏黄米?《管子·轻重乙》解释为:“黍者,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