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在
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岛
我们姊妹三个人,多多少少都赶上了生产队的苦日子,像是圈里的小猪仔,就算吃糠咽菜,还是不知不觉长大了,原先那三间老房子住着就越来越窄巴了。
树大了要分叉,孩子大了要分家,母亲很有前瞻性,我上初中那年,又买了第二处房子。
那是东胡同里最后边的房子,还是土坯墙,只是比原来的宅子多了一间屋,档子门,水泥窗,院子却出奇的大。西面是高高的土崖子,充当了院墙,站在上面往家里瞅,碗里吃的什么都一清二楚。父亲每次打釜台筒,省了借梯子的麻烦,一步可以迈到屋脊上。
西南角的刺槐堆里隐藏着邻居家的屋,仿佛盖在天上,遮挡了我家半个天井的阳光。剩下的院墙是干插的石头墙,春天,紫扁豆和绿扁豆盘根错节地爬满石墙,一簇簇紫色和白色的蝴蝶兰一样的艳丽小花竞相开放,芬芳馥郁,蜂飞蝶舞,闻香而来。夏天结满一穗穗“月牙儿”和“猪耳朵”,硕果累累,它们像是赴一场选美大赛,无不展露出妩媚的身姿。两棵刺槐树依附着东墙,郁郁葱葱笔直地往天上窜,像极了我和弟弟。窗台前一棵“龙须薇”花,婀娜多姿,造型奇特得像一条龙,每年盛夏缀满粉色的喇叭花,一场风雨一地红,腼腆得像我小妹。
家
在
黄
岛
屋内的土墙上糊满了钙奶饼干的包装纸,是那个年代老百姓一贯的装修风格,连福棚都是,这里好像是储藏饼干的仓库,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想象,闻着就香,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家人上哪儿倒腾来这么多的饼干包装纸?这在村里算是最漂亮的房子了。
母亲择了吉日,夜里十二点搬的家。别的东西早就拾掇过去,唯有铁锅是最后揭下的,到新居下饺子吃,父亲还烧了纸放了鞭炮。据说这叫“燎锅底”,把旧屋里的喜气、财气一起带进新屋来,日后家里人祖祖辈辈不缺吃少穿,生活幸福美满。
住了些日子,家里发生了稀奇古怪的事情,房子竟然莫名其妙地叫起来。
声音是从最东边那间屋传出来的,晚上只要熄了灯,炕前里就发出悉悉碎碎像是耗子啃纸的声音,还有像蛇吐信子一样的滋滋声,一开灯,声音就戛然而止了。是小动物的叫声吗?那间屋除了东墙上挂的那面大镜子,没有一样家具,压根就无藏身之处,那声音简直就是从墙体里发出来的,母亲惶恐不安,生活没了安宁。
父亲在青岛市里打工,晚上母亲守着四间空屋,和三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吓得魂不守舍。只好央求邻居家的爱姐晚上过来做伴,没住几宿,爱姐就吓跑了。母亲又找了宾哥来和我们做伴,虽然他是个大男孩,结果却如出一辙,他照样还是被吓跑了。声音跟变戏法一样,越叫越猖獗,母亲无精打采,甚至不敢进屋睡觉。
家
在
黄
岛
这房子原先住着老两口和四个孩子,其中一个是闺女,叫岳玲,与我家第一处房子只隔着一方小菜园。老太太是个白白胖胖的大婆娘,夏天穿一件三根襟白汗衫,嘟噜着两个奶山羊一样的大乳房,稍微活动就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除了蹲阴凉摇蒲扇好像活不了。老头子爱剃光头,锃光瓦亮,他不太喜欢干生产队里的活,工分对他好像无所谓,他偏偏爱赶集,四大集一个不落,据说他是个三只手,喜欢顺手牵羊,除了美女没有顺不到的东西,最不济夹拿两个豆饼回来。听村里的老人说,他家祖上是个大财主,有不少的房屋田产,文革时期被划了地主成分,后来在社员批斗大会上死于乱棍之下。
我们三队有一匹枣红马,龇牙咧嘴尥蹶子,性子烈得很,无人能驾驭得了,只有他家二儿子将那厮驯的服服帖帖,小时候我经常坐他的马车去地里玩,记忆犹新。八十年代中期,他们全家搬到老胶南县城居住,那四间屋被母亲花八百块五十块钱买回来。
家
在
黄
岛
房子依然叫着,母亲一筹莫展,实在住不下去了,她请了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戴一墨镜,留着小山羊胡子,满脸的麻子,拄一根长长的竹竿探路。都说瞎灵瞎灵,他着实能掐会算,竟知道房子被三面土墙围着,他阴阳怪气,说这里早先有屈死的鬼,这是阴魂不散,母亲听罢脸都吓白了。
算命先生一惊一乍,他话风一转:“老嫂子,你家有福了,此宅像个聚宝盆,是少有的福地,说不定家里埋着宝贝,那是财宝找人啊!一福压百祸,你家日后定有好日子过。”
母亲半信半疑喜忧参半,房子既然已经买下了,孬好都得住下去,认命呗!
说来奇怪,自从母亲找来算命先生看了宅子,那怪声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
后来我和弟弟都盖了新房,父亲去世以后,只剩下老母亲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大家人顺顺利利,日子红红火火,还真没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事。
去年,老屋是最后一批拆迁的房子,挖地三尺,压根就没有传说中的财宝,倒是弟妹一条价值不菲的金项链遗留在屋里,翻箱倒柜,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了。
真是一处神奇的房子。
作者/管传涛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居住于美丽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偶有文章在网络和报刊上露脸,写作只为感悟人生,留住曾经的美好!
诵读/刘佳琦
简介:家在黄岛·上泉朗诵社会员。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爱文字,爱音乐,喜欢看乱七八糟的书,闲暇之余爱用声音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主编:静秋
责编:王礼明
排版:静秋
校稿:李守玺
音频:刘佳琦
发布:静秋
标签: 有声读物丨会叫的房子
家在黄岛我们姊妹三个人,多多少少都赶上了生产队的苦日子,像是圈里的小猪仔,就算吃糠咽菜,还是不知不觉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所书,即嘉庆九年甲子(1804),是其谢世前一年写成的,书风
抗战烽烟肇起,徐悲鸿不甘在此民族存亡之际安居大后方,毅然离渝,携带大批作品,往香江、南洋多地举行筹赈
《我是演说家》冠军陈行甲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起自己的一段经历。他任巴东县委书记时,来他办公室的人络绎不
今天继续来聊一聊古珠系列,对东南亚和南亚古珠比较感兴趣的,可以好好看一下,尤其是东南亚的古珠绝对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