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当前快报:“磨喝乐”,古代洛阳人的七夕节“文创”

  • 2022-08-04 08:47:08 来源:腾讯网


【资料图】

今天是七夕节。昨日,我市收藏爱好者李三运向记者展示了一种叫“磨喝乐”的老物件,该物件跟古代洛阳人过七夕节关系密切。

昨日上午,记者在李三运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数十件“磨喝乐”藏品。它们看起来类似陶俑,做工虽不甚精细,但造型十分丰富,既有千手观音这样的佛教形象,也有普通的人物造型,还有虎、狮、猪、鱼、鸭等动物造型。此外,这些“磨喝乐”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有的跟手掌一般大,有的仅有大拇指指甲盖大。

李三运说,这批藏品是他在十几年前,从我市部分村庄的村民手中收来的。当时,村民们告诉他,这些类似陶俑的老物件是在建房取土时,从田地里挖出来的。起初,李三运以为这些东西是古人的随葬品,请教专家后才得知,它们叫“磨喝乐”,是古代洛阳民间流行的一种七夕节“文创产品”,主要用于供奉牛郎、织女,表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可见,“磨喝乐”在当时价格不菲。明代《帝京午目》记载,七月初六、初七晚上,富贵之家大多在庭院中扎起彩楼,叫“乞巧楼”,在庭院中陈列“磨喝乐”、花果、酒菜、笔砚、针线等物,或由儿童作诗,或由女郎展示自己制作的精巧物件。这也说明,“磨喝乐”是古人过七夕节时用到的物品。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程永健回忆,他此前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开展考古工作时,曾在里坊区发现过少量“磨喝乐”。据他了解,“磨喝乐”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在佛教与中土文化融合过程中,带有功利色彩的“乞巧”“宜男”思想附属在“磨喝乐”上,成为一种风俗。之后,随着宋代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磨喝乐”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最终演化成独具特色的泥质或陶质玩偶。

洛龙区文化典籍工程组组长马正标说,“磨喝乐”在北宋最为盛行,洛阳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是“磨喝乐”流行风潮的发源地。南宋之后,随着中原人不断南迁,“磨喝乐”风俗逐渐传入南方。他建议,我市应该积极开展“磨喝乐”相关研究,制作“磨喝乐”相关文创产品,将这一洛阳“老文创”打造成当代“新文创”,助力我市文旅产业发展。(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文/图)

标签: 古代洛阳人的七夕节文创

推荐阅读

当前快报:“磨喝乐”,古代洛阳人的七夕节“文创”

今天是七夕节。昨日,我市收藏爱好者李三运向记者展示了一种叫“磨喝乐”的老物件,该物件跟古代洛阳人过七

焦点热门:父亲的旱烟筒

父亲的旱烟筒父亲是一个土木匠,为人实诚,手艺精湛,十里八村有想要打家具、盖房子的人家都喜欢来找他,所

世界微速讯:张全进: 壬寅深情夏日

壬寅深情夏日作者|张全进父亲节感赋(新韵)一生走过最平凡,少有惊天动地篇。默默耕耘苦和乐,心存子

天天简讯:最近,有种新的姿态打开无锡的夜,就是……

当夜晚接替白天,属于读书人的生活才正式开始。入夏以来,锡城品牌书店、公共书房、图书馆纷纷延长开放时间

焦点热讯:历代书法楹联名品,大饱眼福!

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它文辞精炼,对仗严谨,内容相连、音节和谐、平仄协调,读来铿锵上口;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