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精彩看点:季镇淮先生的《司马迁》

  • 2022-06-22 09:08:02 来源:腾讯网

大家

季镇淮(1913-1997),字予韦,又字来之,江苏淮安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民盟成员。师从闻一多、朱自清,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编有《中国文学史》、《历代诗歌选》等,著有《司马迁》、《韩愈传》、《闻朱年谱》、《来之文录》等。

季镇淮先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一般说来,应该是老师为学生作序。但这在我却是第二次例外。季师在世时,我协助他编过一本《来之文录》,那是他治学近五十年的第一次文章结集,可想而知其分量之重。先生谦虚,认为我既已编辑全书,熟悉他的学术思路,一再要求我写一篇序言。推卸不得,我只好“奉命惟谨”。依仗先生的信任,我也大胆放言。先生并不以为不恭,反而表示欣赏,让我切身体会到前辈学者的大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次作序,已在镇淮师过世四年后。北京出版社计划组织一套“大家小书”,将先生的《司马迁》一书列入,这是很有眼光的选择。应编辑的邀约,我也自觉义不容辞,希望能借机从书里谈到书外,或许对读者理解此书有些许帮助。

还在我开始跟随镇淮师读书不久,一位做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在知道我的师从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季先生的《司马迁》写得很精彩。”那时我还没看过此书。以后编《来之文录》,发现先生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先秦两汉、唐代与近代三段,而分别以司马迁、韩愈和龚自珍三位作家为重中之重。凭着如此深厚的研究功底,写作这一本小书自是厚积薄发,举重若轻。

但先生是一位对自己很严苛的学者,一生都在追求“毫发无遗憾”。因此,在1955年初版《司马迁》的《后记》中,先生自谦地说:“笔者过去没写过什么东西,写作和研究的经验都是很差的。”直到1979年修订稿完成时,先生仍于《再版前言》表示:“因为我对于《史记》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研究,青年读者不能希望从这本小书中得到解决难题的锁钥。”而细读过本书后,我却认为,就“大家小书”丛书而言,《司马迁》可算是最合题旨。以大学者的手笔为非专业的读者写作,既要避开那些过于狭隘的专学考据,照顾一般读者的兴趣;又须在概要叙述的同时,显示专家独到的心得。说到底,此类著述真正困难不在“深入”,而是“浅出”。阅读《司马迁》一书,并对照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与1979年前后两个版本,可以使我们对季先生如何化艰深为平易的努力有所体会。

《司马迁》,季镇淮,北京出版社,2016年8月。

初读此书,立刻可以感觉到行文的轻松、畅达。开篇叙说司马迁的家世,是从远古掌管天地、神人之事的重黎氏而来:

据说历史上有一个时期,人和神住在一起,无法分别谁是人谁是神,人人都在祭祀,家家都为“巫史”,好像个个都能通神似的。大家被祭祀弄得穷困了,结果也不见有什么福气。到了颛顼的时候,他看见这种情形很不对头,就命南正(官名)重专门掌管天上的事情,大会群神,使各就各位,分出一个次序来;又命火正(官名)黎专门掌管地上的事情,大会人民,使各安旧业,不得互相侵犯。这样人和神就分开了,天上的神事和地上的人事就各管各了,这就是所谓“绝地天通”。

这是出自《国语》的一段传说,原来的文字并不好懂: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楚语》下)

经过季先生纯熟的白话译述,在保留原意之外,更加添了生动的语气。

这样一种流畅自如的行文风格,乃是镇淮师刻意经营的结果。先生早年就读西南联大时,受教于闻一多、朱自清两位导师。闻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功力与遣词造句的考究,以及朱先生在《经典常谈》等书中所表现出的平易近人,给他很大启发。我多次听季师表达过同样的意思:古代文学的论文也应该写得像“文章”一样讲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减少考辨的工作,而是强调专业著述不该因为填砌材料、文字艰涩拒人于千里之外。除了对于文学根深蒂固的爱好,季先生也认为,文学研究者如果丧失了对语言美感的追求,便愧对研究对象。当然,无可否认,“五四”以来平民化的思潮,经由朱自清先生,也给予镇淮师潜在的深刻影响。无论何时,为尽可能多的读者写作,对他来说,都是毋庸置疑的信念。

这在《司马迁》一书的修改本中也有体现。从章节目录看,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初版中一些借用太史公语的题目已改为作者直陈,如“仕为郎中”之易为“入仕”,“奉使西征巴蜀以南”之去掉后四字,“从负薪塞宣房”之减省为“负薪塞河”,后者无疑比前者更简明易懂。

而从文学性考虑,季先生也用了很多心思。在《司马迁》初版《后记》中,他已经指出:“人物传记基本上是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的,它不允许驰骋想象。”为保证本书高度的学术水准,便必须充分占有相关资料,力求竭泽而渔。前人已有的著述,无论成书、单篇还是片段,凡有助于说明问题者,镇淮师都酌加利用。尤为突出的是,1979年重新修订此书时,增添的文字中,即十分注意征引最新的考古发现。如关于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一节,引用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文献,证明《史记》中也有非信史的记载;又吸纳1968年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墓的发掘、研究成果,肯定司马迁在《五宗世家》对刘胜骄奢淫逸的描写确是实录。

不过,这种言必有据的审慎并未妨碍本文的顺畅,化繁为简的运用资料固然是一种适当的办法,尽量把复杂的考证从正文中分离出来,放入注释,也是季先生常用的手段。这样的例证非常多,随便举一则:《入仕》节记述司马迁大概在公元前122年至前116年间开始入仕。此处有注说明根据:

司马迁《报任安书》(载《汉书·司马迁传》)说:“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按:王国维定司马迁此书写于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其说较诸家为胜(见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由此上推二十余年,则司马迁为郎中时当在元狩元鼎间(公元前122—前116年),亦即在司马迁二十五六至三十岁之间。假定司马迁漫游在元朔三—四年,漫游后三四年内才正式入仕,亦非不可能之事。《史记·太史公自序》说“于是迁仕为郎中”,原不必说漫游后即仕为郎中。

书中其他解释性的注释,如《为太史令》节讲述政治上的“三统”说与历法上的“三正”说之关系;补充性的注释,如《“就极刑而无愠色”》节引证《史记》中老子韩非、孙子吴起、伍子胥等七篇列传的相关文字,以充实本文中司马迁“在若干作品里也就自然地流露了自己的不幸遭遇的隐痛了”的论断。凡此,都是将大量考据的工作压在纸背,极大地发挥了注释的功能,才使正文避免出现赘疣,得以干净、流畅地叙事、议论。

强调行文的平易,就古典文学研究著述而言,其实是很高的要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从文言转为白话写作时,也曾苦恼于“字不够用”,原因是现代白话文作为通行的书面语推广的初期,很多文言词汇尚未“白话化”(见梁启超《晚清两大家诗抄题辞》)。论述的内容(古典)与表达的形式(现代)之间的矛盾,直到现在,依然困扰着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如何调适文言与白话,既带有古典的气息,又使人容易进入,确实是一门技艺。

季先生撰写本书时,对此亦有考虑。他并未因为《司马迁》是一本以非专业的普通读者为对象的小书,而完全用白话译述取代文言。他喜欢间或在现代语体中插入古文散句,以调节语气。在修订本中,他更指出,其所做的最大改动,是“把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和司马迁《报任安书》全篇抄录在书中”。这样做的目的,季先生说是“考虑到文章的重要性和读者参考上的方便”(《再版前言》)。而二文选择的精当,确对传记的叙述有补益之效。《论六家要旨》的问题暂且按下不表。受腐刑对于司马迁写作《史记》是一个关键事件,其本人的思虑在《报任安书》中有淋漓尽致的发抒。季先生虽已在传文各处有片断的引录,却终不如全文呈现,让人一览无余,体味更深。何况,本书的主旨是在展示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家与文学家的丰采,《报任安书》之沉痛愤郁,感人至深,正可见太史公的文学长才。显然,阅读全篇的效果不是节录所能达致的。当然,也正是因为有散见的引述为基础,一般读者才可以明白这些不加注释的古文大意。

上述做法,或许可以说是借鉴了班固写作《汉书》往往抄录传主重要文章的先例,但对于文体的缜密思考,季先生的《司马迁》一书应该也是受到了《史记》的影响。在处理古代资料方面,二者同样面临语言转化的难题。因此,论述《史记》语言特点时,首先引起季师关注的便是“古代语言的问题”。他这样解说司马迁的工作:

他把那些僵化或涵义不明的词汇和句式,按照当时一般的理解改为通俗易懂的词汇和句式。所以他的整齐(规范化)古代历史的工作,实际也包含着整齐古代语言的工作。

并举《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一段文字,与《尚书·尧典》的原文相对照,以显示司马迁是如何“把《尧典》里那些含糊、拗口的古代语言,翻译为明白、流畅的通俗语言”,“目的显然在于使人容易了解,使古代的历史和人物能够鲜明生动起来”(《语言的运用》节)。不消说,这也是季先生致力与用心所在。

由于司马迁主要是以一位伟大的历史家垂名后世,因此,正如季先生所提示的,研究“《史记》的难处,在于它所包含的我国古代文化历史知识的广泛性,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广泛的现代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些专深的研究固然必要,却不是普通读者关心的重点,也非一部传记性质的小书所能承担。在此意义上,季先生才会直言,本书不能提供“解决难题的锁钥”(《再版前言》)。而自觉的趋避,则使本书定位准确。按照《后记》中的说法,作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料,丰富论述,让司马迁“这位文化伟人的形象能够稍稍突出”;一是“通过那些梳理和说明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某些方面,以便代替那悬在一边的、社会背景的叙述”。也就是说,此书虽薄,但季先生仍期望能通过为司马迁立传,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如此,也可以明白修订本为何将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全文录入。由于初刊本只节引了总论中的一段文字,并加以概述,对于呈现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学术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司马谈的评价,不免显得单薄、有缺失。而司马父子生活时代的学术背景,自然是司马迁撰著《史记》极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季先生借此展开的论述,则不仅有利于说明传主的文化传承,也可使读者对春秋、战国直到汉武帝时期的中国学术发展及其现实的应用策略,有一总括的认识。不过,为了集中笔墨,我也注意到,初稿本中过于枝蔓处,如《奉使西征》节有关公孙弘与司马相如对修通西南夷之路的劝诫,《扈从封禅》(原题为《从巡封禅》)节叙写汉武帝元封元年的出兵匈奴,《“遭李陵之祸”》节记述张骞出使西域、李广利攻打大宛等,均予以删节或缩写。这些省略并不会妨碍我们对整个时代氛围的感受。

以上是我重新阅读《司马迁》、比较两个版本所得到的一点印象。如果能够抛砖引玉,使读者诸君对本书发生兴趣,进而引发出更高明的见解,则余愿足矣。

2001年8月2日于伦敦客舍

标签: 季镇淮先生的司马迁 古典文学

推荐阅读

精彩看点:季镇淮先生的《司马迁》

大家季镇淮(1913-1997),字予韦,又字来之,江苏淮安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民盟成员。师从闻一多

每日热闻!【诗词】敬钢权诗词二十首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敬钢权诗词二十首七律·春天熏风暖艳破寒辰,雨后淳光细柳新。红晕紫霞镶锦绣,词言

今日精选:汉字趣谈:簋(505)

80岁的快乐老人用书法演示汉字的起源和你一起趣谈汉字的故事汉字趣谈:簋 "簋 "(gui3),这是一个

今日看点:《人世间》教给我的八个人生道理

《人世间》是今年我看过的最好的剧了。故事不拖沓不狗血,全员演技好,废了我不少眼泪。《人世间》围绕周家

即时看!霓虹灯博物馆,一处斑斓的废墟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像纽约、东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每年都会从城市的建筑上拆除很多旧的霓虹灯,作为城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