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文化随笔】谈“折柳”

  • 2022-04-16 16:09:54 来源:腾讯网

■ 齐玄江

清晨,站在阳台上,看见楼下的柳树全绿了,远些的柳树,模模糊糊是一团绿,古人说“烟柳”大约就是这样子吧。猛然想起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表演,虽然是前后脚的事,还是怪春来得太晚了。倘若闭幕之日,户外已是“杨柳依依”,表演结束后转天,大家真个折柳惜别,一边还吟唱古人折柳送别的诗歌,那可真是浪漫的事。

这么想着,便想去查阅古人关于折柳送别的诗歌。网上查找得到的,是说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也有人举李白的例子,说他的《忆秦娥》中“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杨柳》中“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宣城送刘副使入秦》里“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春夜洛城闻笛》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都是写折柳送别的。其实仔细琢磨,发现举李白的这些例子并不准确,除了“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他写的多是“相思”,并不是“送别”。

实际上,古人关于“折柳”的诗,一部分确是写“相思”的。比如,隋末无名氏《送别诗》云:“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应为较早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又,王翰《凉州词之二》曰:“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韩翃《章台柳》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应是写离别折柳相送的……

正这么乱翻书的时候,突然听到楼下有响动,一瞧,是有人搭起梯子在采摘柳树叶儿。据查,柳叶除了炒食、凉拌、做汤外,也常用来蒸、炸、做馅等。吃起来略苦,带点涩,但非常爽口,清热凉血,是祛湿降火的上等食品。春天人易上火,故多有食之。想到此,却又让我想起饥年食柳叶的事来。

作家宋学孟写过一篇《柳叶儿》,说“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他写道:“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疯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

“……

“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关于“折柳”,宋学孟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注脚”。

在此,我又想到了一首写农村的饥饿诗:“粒米煮成十碗粥,东风吹来浪悠悠。一勺舀出西湖镜,照得全家水中游。”

吟着这样的诗去采摘柳叶儿,能不能把饥饿诗化?这诗是谁写的,我就不说了。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标签: 文化随笔谈折柳

推荐阅读

【文化随笔】谈“折柳”

■齐玄江清晨,站在阳台上,看见楼下的柳树全绿了,远些的柳树,模模糊糊是一团绿,古人说“烟柳”大约就

八声甘州 贺凯旋(王瑞明)

壬寅暮春,航天英雄翟志刚、叶光富和航天女神王亚平从中国天宫号空间站凯旋。写此词祝贺,并致敬全体中国航

梧桐花开 凤凰自来

于平松摄梧桐花开凤凰自来梧桐花开凤凰自来梧桐花开凤凰自来梧桐花开凤凰自来梧桐花开凤凰自来

大家都喜欢什么样的画呢

临摹图一(未完成)才发现,未完成的作品其实还蛮有余味的。这大年一过,转眼又要春暖花开的时节。即便是还

史湘云:被宠坏的孩子难成熟

史湘云是个豁达天真,又带男儿英气的女孩子,书中说她“英豪阔达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足见曹雪芹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