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47《道德经》通解·章四七

  • 2022-03-24 09:21:21 来源:腾讯网

47《道德经》通解·章四七

原文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主。红色字体为原本残缺、后人校补。

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至,不见而命,弗为而

注释: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出,从里面到外面。户,门。以,能。☆不出门能知天下。

不窥于牖以知天道:牖,窗户。☆不看窗外能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弥,更加。☆走出去越远的人知道的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至:根据《鬼谷子》中相同的话校正。☆因此圣人不用行走就能到达。

不见而命:根据《鬼谷子》中相同的话校正。☆无需看见就能知道命运如何。

弗为而成:☆无需行动就能做成。

通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不出门能知天下,不看窗外能知天道。

《鬼谷子》: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 鬼谷子是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智慧通天彻地,精通百家学问,深谙宇宙之道。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鬼谷子生于战国时期(前475-前221)。鬼谷子应该对《道德经》有深入研究。

智慧通天彻地的得道高人,深知“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微眇玄通,只需在室内就能感知外界的运动变化,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天道运行的情况如何。凡夫俗子可能无法理解。现代人应该能理解,因为人类已经发明了手机;手机无需出门就能接收到万里之外的信息。得道高人的“手机”比我们使用的手机高明得多。

不能因为你不知道,就以为不存在。相反,你知道的越多反而明白的越少。“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走出去越远的人知道的越少。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越多越厉害哦。老子却说,你知道的越多明白的越少。这显然与人们的认知相反。为什么?原因如下:

你获得的知识仅是信息,获得的知识多只能说明你获得的信息多。然而,信息是无穷无尽的,你获得的信息越多反而会觉得越无知;这就是知识越多的人越谦虚的原因。如果能明白所有信息都是“道”的产物(例如物体辐射的各种信息都是电子围绕质子旋转感应产生的),就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推知事物内部的运动情况(因为物体辐射的信息代表物体性质,详见《道理与智慧》);从而“不行而至,不见而命”。简单地说,知道无穷多的信息不如知道信息产生的原因;否则学的知识越多反而越糊涂。这就是“多闻数穷,不如守与中”。

是以圣人不行而至,不见而命,弗为而

因此,得道高人不用行走就能到达,无需看见就能知事物的命运,无需行动就能把事情做成。

★上面已经解释了“不行而至,不见而命”的原因,“弗为而成”是什么意思?无需行动就能把事情做成?原因简述如下:

行动是指人的躯体运动,躯体运动受什么驱控?当然是精神。精神是产生力的原因;人的所有运动都是智力驱控下进行的。如果能对外物施加“精神作用”(即躯体不动),用精神驱动外物运动;那就是“弗为而成”。太阳通过其辐射的阳光驱控地球上的万物生长,这就是“弗为而成”。智慧的将领无需亲自上阵,就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也是“弗为而成”。

译文:

不出门能知天下,不看窗外能知天道。走出去越远的人知道的越少。因此,得道高人不用行走就能到达,无需看见就能知事物的命运,无需行动就能把事情做成。

主旨:

得道者深知“精神是产生力的原因”。精神产生的力是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源。掌握精神力量就能“弗为而成”、“无为而治”;这才是最高层次的“德”。

如果真能理解“精神是产生力的原因”,掌握了精神驱控原理;就不会有欲望,就能知足,能弗为而成。因此“统一思想”是治理社会的不二法门;愚蠢的统御者通过“愚民”来统一思想,智慧的统御者通过“智民”来统一思想;如此而已。

标签: 47道德经通解章四七 老子_文化

推荐阅读

47《道德经》通解·章四七

47《道德经》通解·章四七原文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主。红色字体为原本残缺、后人校补。原文

滑溜书院|王培静:傍晚的乐声

文|王培静初秋的傍晚,去离住处不远的公园散步。跟着前边人的脚步,沿着小路,我走进了一处崭新的天地

把字写好,修养自然就来了!

字,人人写,人人一生都离不开字,但未必都能将字写得正确、清楚、整洁、美观,使人感到舒服,而不使人眼花

清代董诰小楷诗册《春帖子》欣赏

董诰书仙藻迎韶御制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董诰(1740--1818),字雅伦,浙江富阳人。官至文华殿大学

军旅生活跃动出的诗行

刘笑伟是一位创作观极为清晰的军旅诗人,在他看来,新时代军旅诗创作,在传承中国诗歌优良传统和汲取中华优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