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惊蛰|春天,正翻阅大地的掌纹

  • 2022-03-05 07:18:51 来源:腾讯网

中式

君语

+

惊蛰,清雷隐隐,绿杨风急。

惊蛰的蛰是藏,“虫土闭而蛰,鱼渊潜而处藏”,藏是为“存身”,藏是静,所以,《说文》解释“蛰”是藏,《尔雅》解释“蛰”是静。

动物们探头探脑怯生生出来了,也到了花开的的时候了,等待花开的声音是寂静的,特别喜欢这种安静静待花开的意境。

一候 | 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二候 | 仓庚鸣

仓庚为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

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三候 | 鹰化为鸠

古称布谷鸟为鸠,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蛰字是由执与虫的组合,这个执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天地关系而言,是拘系,这就是马王堆帛书中“正名修刑,执虫不出”的意思。

另一层,生物包括我们人类自身而言,是守持,守持才能护生、存生,这也是生存之本。所以,守持的概念对于生命而言非常重要,也是人格的精华所依。

《中庸》中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没有执着,精诚何有?这样来理解“蛰”字才有意思。

以干支纪年,古人称岁在辰为“执徐”。这个“执徐”其实也是对“惊蛰”的解释——执为蛰,徐为舒,舒是蛰物皆敷舒而出。

惊蛰时节,暖风吹来,春光明媚,万物蠢蠢欲动。

经过一冬的“蛰伏”,磨砺自强,新的一年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惊蛰时,数九将尽,“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

农谚有云:“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南方开始犁地耕田,北方的小麦则已开始返青拔节。

此时的田野阡陌,处处可见弓背弯腰、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高歌吆喝,忘却疲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泥染衣腿,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

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 惊蛰吃梨

这一天,古时素来有吃梨的习俗。

此刻虽然万物复苏,但乍暖还寒。天气尚属干燥,人也容易口干舌燥,易感春寒。

这时候吃个梨,汁水清甜,不仅润肺止咳、滋阴清热,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鲜甜。

在陕西、山西、苏北一带还有“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的说法。因为“梨”亦有“离”之意,人们在这一天吃梨,亦有“离家创业”之意。

一夜春雷百蛰空。

山家篱落起蛇虫。

浅风新花苏作解。

草木敷舒与春逢。

柳尖酣燕听萧骚。

烟来卧候湿欲萌。

水暖早生启春喧。

一声浮华催色浓。

标签: 惊蛰|春天 正翻阅大地的掌纹

推荐阅读

惊蛰|春天,正翻阅大地的掌纹

中式君语+惊蛰,清雷隐隐,绿杨风急。惊蛰的蛰是藏,“虫土闭而蛰,鱼渊潜而处藏”,藏是为“存身”,藏是

《西游记》的另类读法

要说2022年开年”第一梗“,非新晋网红“金钱豹”莫属了。原来,这个出自《西游记》的南山大王花豹精“

【炫 打卡】到文庙看山西“宝藏”

○考古,我们可以丈量历史的厚度●考古,我们可以感知历史的冰与火考古丨是惊喜的,带给我们索未知

夜读丨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鸿运好兆头

文字丨春暖花开主播丨山间明月二月春风龙抬头,又是一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好兆头的开始,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

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惊蛰,又名“启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