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咪佳
这周一,浙江大学新学期正式开学。
浙江大学建筑与城市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帆再次来到玉泉校区,他正在指导研究生做一个浙大建筑规划产学研联盟的课题——浙大建筑学科发展史。这个课题中,包含一个建筑学科绕不开的人物的研究。
这是一个曾经在建筑学科里“埋藏”了多年的名字,常常见到它,却没有人知晓他。
在七十年前,1952年浙江大学正式选定玉泉寺北的老和山山麓作为新校址,以及紧跟上的校园规划设计历史中,这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
1950年代初,这位设计师几乎是凭“一己之力”,设计了玉泉校区最早的一批建筑:教一至教四,一舍到八舍以及机械工厂,俱乐部,学生食堂校门。
2017年,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建筑群入选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成立九十周年时,陈帆在设计院门厅里看到一张巨大的打印图纸: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一教学楼的立面设计图纸。陈帆心里一惊:这是一位功力极其深厚的设计师;只用一支铅笔,就自如地在图纸上画出各种线条,深浅、粗细都能精确控制。
看设计师的名字:何鸣岐。他不认识。一查才知道,何先生生于1903年,从1952年开始到1971,应该都在从事建筑领域的工作。
陈帆1982年进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系成立于1987年),1990年开始在浙大任教;在那天以前,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何鸣岐”这个名字。他去问系里的老师、建筑圈的朋友,大多和他一样完全不了解;甚至一些年长的教师也只在1990年何鸣岐先生的追悼会上,才知道系里有这样一位老先生。 “因为他完全是一个普通的人。”
但是他完全是一个不普通的人:
除了参与玉泉校址选址,负责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浙江大学的这些教学楼、宿舍,我们查找先生的履历,他从小读私塾,青年时期读过商校,在嘉兴老家时就设计过房子。
他在之江大学上过学,与中国第一代建筑设计大师陈植先生亦师亦友。家里人说,何先生与诗人、翻译家朱生豪先生,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都是故交。
他爱好绘画、篆刻、书法,文学,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知识分子。
但是一切又是很模糊的:
家里人能找到一些图纸,比如有一张先生画并签名的(浙江)省委省府办公大楼的立面图底图,一张杭州市花港别墅总地盘图,一张虎跑规划方案图,一张龙井总平面布置方案图,但是还是无法确定何先生的参与情况。
何先生几乎不跟子女讲他的工作,身后也没有留下回忆录,讲述他的设计,他的想法,他的交友,他的一切经历。
他用一支铅笔,埋藏了那么多线索给我们,但几乎所有的线索头,我们都还不能完整地衔续下去;线索之间,也还不能融通以勾勒出何先生一生的全貌。
今年春节陈帆在家玩贴纸画创作,他从杂志、报纸等刊物和各种纸质材料上,剪下不同色彩、尺寸、形状的纸片,拼贴出造型的同时,描绘出物体的体积和光影。
我们也想试着从浙江大学校园里老房子,校舍的设计图,学校的材料、杭州的城市建设档案中,何明岐先生家人的讲述里,收集各种碎片的线索材料,这么一点点拼贴出一幅何鸣岐先生的一幅剪影。
这幅剪影远不完整,拼贴出来的“何先生”细节尚且模糊,但是他已经是立体的,丰沛的:这些“贴片”,在阐释何先生对待建筑的深情与敦厚;也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他当时为什么做了这样的选择。
在这个年代,廓清先生的轮廓,亦能更加理解当下的自我。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章咪佳这周一,浙江大学新学期正式开学。浙江大学建筑与城市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副主
马奈是19世纪印象派的奠基者,现代主义绘画之父。作为艺术史上最重要且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具有强烈
思南土家族剪纸技艺主要流传于乌江流域中部思南县及周边地区。一张红纸作为材料,通过巧妙构思再配以独特的
邹一桂杏花图邹一桂(1686年-1772年)清代官员,画家。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苏无锡
任伯年添筹图任伯年的《华祝三多图》在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了1 67亿元的高价,标志着任伯年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