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 正文

重读《曲终集》(金台书话)

  • 2022-02-17 07:53:56 来源:腾讯网

肖复兴 郭红松绘

《曲终集》是孙犁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曲不终,而人已不见;或曲已终,而仍见人。此非人事所能,乃天命也。”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先生如是说。和四年前写文集续编序时说“晚年文字,已如远山之爱”,滋味颇不相同。

这本书所录为1990年至1995年的文字,是孙犁先生77岁至82岁假笔转心的神清思澈之作。全书分为读书笔记和叙事记人两部分,前者是重头戏,读史读时、读画读帖,用随笔勾连历史与现实;后者则是传统意义的散文,亦是孙犁先生最后写作的全部散文篇章,尽管这部分只占全书的八分之一左右,但更能看出先生思想、情感以及文体衔接与变化的轨迹。

这样的文章,包括记人与叙事两种。记人,如《记陈肇》《悼康濯》《寄光耀》等,对象为文坛故旧,基本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依然弥漫着旧交唯有青山在的浓郁情感。《新春怀旧》中的《东宁姨母》、《暑期杂记》中的《胡家后代》等几篇记述乡亲的,更多叙事,意味有所不同。这些文章很短,却都横跨了1949年前后以及当下这三个时空,融进了时代的变迁、世事的沧桑和人生的况味。写作风格,和孙犁先生以前的白洋淀风完全不一样了。

特别是读到《记秀容》,感慨更多。这是孙犁先生因病重而封笔之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短仅千字,却书写了1948年、1949年、1960年、1995年若干年代的事情,勾勒出秀容从17岁到64岁的人生轨迹以及这47年来和作者的友情,孙犁先生还曾经为秀容写过一首诗。文章结尾写道:“关于秀容,认识多年,我总觉得曾经写过她,今天遍查文集,却找不到一个字,不知何故。”过去与今日,记忆和现实,缠绕一起,余音不散,无尽的感喟,留在空白中。文风已是铅华洗却,老树疏枝,花叶落尽,清癯而瘦削。孙犁先生曾说:“散文之作,一触即发。真情实感,是构思不出来的。”如此方才榫卯丝丝入扣,用的绝不是叮当直响的钉子活儿,再镶嵌金边玉翠以魅人。

《曲终集》,尽显孙犁先生晚年文字风格。这样的风格特征,我以为可以用简约派来比拟。过去讲唐诗时说“郊寒岛瘦”。“寒”和“瘦”二字,可以概括为这种简约的特征。“寒”指的是冷峻;“瘦”指的是清癯。冷峻,更多的是指内容所具有的内敛的思想力度和批判锋芒;清癯,更多的是指文字删繁就简的浑然天成,和意境平易却深远的水天一色。这应该是孙犁先生晚年一种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既是思想的追求,也是美学追求。他崇尚古人说的“叙事之功者,以简要为主”,他说:“人越到晚年,他的文字越趋简朴,这不只与文学修养有关,也与把握现实、洞察世情有关。”同时,他特别喜爱“大味必淡”和“大道低回”这两个词语,曾多次抄录,乃至置于自己的书房。

《曲终集》中,有一篇《文集续编序》,谈及晚年文字,孙犁先生说是“既非眼前琼林,更乏步下芳草。非时下之所好尚也。”这样的话,即便已经过去30年,至今依然具有价值。而时下所好尚的某些文字,未见得有孙犁先生晚年文字的生命力长。

曲终而人仍在。今年,是孙犁先生逝世20周年,重读《曲终集》,以释怀念之情。

标签:

推荐阅读

重读《曲终集》(金台书话)

肖复兴郭红松绘《曲终集》是孙犁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曲不终,而人已不见;或曲已终,而仍见人

儒道文化:天地有生生之仁德

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没有将自然万物看作人类的工具或资源,而是积极肯定其存在的内在价值,要求珍爱万物。道家

市民称花3万元买了件仿品

薛先生给记者提供了该瓷器的鉴定报告“花3万元买来的瓷器先后被多家鉴定公司鉴定为仿品,想退款出售方不愿

诵读 彭端淑《为学》

诵读感言:今天是诵读第30天,也是开学的日子,选择《为学》作为诵读的结束篇,提醒自己坚持学习,以勤补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茶文化的篇幅广博,细节精微,蕴意深远,为中国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收藏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