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早年叫“大督旗”,又叫“大执式”,用于军队的仪仗,指挥等;后来传到民间,经过演变成现在的中幡。中幡从清代起是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着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
每当春节闹秧歌的时候,朝阳各地的秧歌队里都有耍中幡的表演。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由于种种原因,中幡表演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朝阳地区只有少数艺人还在传承这种艺术。
正月十九,我们有幸在七节梁的庙会上看到了精彩的中幡表演。
看那舞中幡的汉子,神情专注,碗口粗的大杆在他的手上翻飞出各种花样。上面的彩色缨络纷飞,铃声清响,他自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舞动的不仅是那种飘逸,他舞动着一种古老的文化,一种原始的崇敬,一种历史的传承。他是力量和自信的化身,是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
他在表演,千年文明在这表演中一一闪过;他在表演,历代艺人的艰辛在这表演中一一闪过;他在表演,现在美好的生活在这表演中一一闪过。
蓝蓝的天空下,色彩格外明丽,舞幡的汉子步法稳健。他知道他举起的是庄稼人对上天的敬仰;他知道他举起的是庄稼人对丰年的期盼;他知道他举起的是庄稼人如火如荼的生活;他知道他举起的是庄稼人坚韧和顽强的意念。
他的幡高高的插入蓝天,他要把黄土地上的精彩告诉那高天上的流云,告诉那风中掠过的飞鸟。他的心在天空中,和幡一起插上翅膀。
标签: 辽西民俗影像:舞中幡的汉子
中幡是中国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早年叫“大督旗”,又叫“
——人生就是逆行船,德行是舵,才智是帆——全民义务教育固然重要,还是第二位的读张中行先生的《世道杂谈
公元752年的秋天,杜甫和高适、岑参、储光羲等诗人一起登上慈恩寺塔(大雁塔)。每人赋诗一首。其他人的
中式君语+闲字难得,忙中偷闲也是乐事。一个闲字虽简,细细寻思却很有讲究。门内一木,喻为待在院里如木人
琉璃世界,白雪红墙,在广袤天地间,与冰雪共舞。在“双奥之城”中再次爱上紫禁城,共续一段数亿人的冰雪奇